娛樂競購登陸中國 用戶該如何接受
2024-08-04 14:38:10 1
競購,一個起源於歐洲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它通過獨特的商品銷售方式和獨有的操作創意,迅速風靡了整個歐洲地區,讓大量電商用戶享受到了超低價購物與娛樂購物的新感受,現在,這一模式來到了中國。那麼,究竟什麼是競購模式?這種新模式能帶給中國的網購人群什麼樣的實惠?中國用戶又該如何接受這種新模式呢?
分步購買 解讀競購模式
競購模式起源於歐洲,是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其特點是在原B2C網絡商城直接購買商品的基礎上,另外增加一個分步式購物的環節供用戶選擇。在分步式購買的第一個步驟——倒數競標中,消費者可以通過參與倒數競標來實現以大約0.5折的優惠價格買到商品;如果參與競標卻未能獲得商品,用戶也可以通過補差購買來獲得商品。在競購模式下,直接購買與補差購買的價格,同樣低於商品市場均價,是一種可以保證消費者低價購物的商業模式。
低價操作 用戶有得有失
根據競購模式自身的特點不難看出,競購實際是在傳統B2C網購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競標的環節。競標是需要用戶手動來完成操作的一個購物過程,就單獨一件商品而言,參與競標的人可能是多數的,而最終獲勝者是其中的一人。
競標獲勝者所獲得的,是以超低價格購買目標商品的機會;對於競標未能獲勝的其他用戶來講,這只是一個購物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即便是沒有獲勝,也可以通過補差購買來獲得商品,整個過程並沒有額外支付什麼費用,對購買目標商品的結果沒有任何影響。
競標的過程雖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如果競標獲勝,這些費用對於商品本身的價值來講是相當低廉的;對於沒能獲勝的用戶,所支付的競標費用,實際就是提前支付的商品費用,只要進行補差購買,這筆競標費用就沒有損失,它只是購買目標商品的「按揭前款」。
從競購模式的商家角度考慮,收取用戶在競標時的費用,看似好像是商家獲得了大量盈利,但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未能競標獲勝的大量用戶只要通過補差購買來獲得商品,商家所付出的商品成本與獲得的利潤,與其他電子商務網站是沒有差別的。
所謂的競購,其實是商家以超低價格作為誘因,吸引用戶更多參與購買的一種促銷手段,只是將傳統的大量商品小折扣,換成了單獨一件商品的超低折扣。競標本身並不能帶給商家更多收益,商家所獲得的,是對同一件商品更多的銷售量,同時,商家所付出的是超低價成交商品的成本。簡單點說,就是商家利用一件商品的虧損,來換取更多人對同類商品的購買。
購物競標 需求引導消費
對於用戶來講,一個能夠以超低價格買到中高檔商品的機會,固然是充滿誘惑力的。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道理,也是人所共知的真理。想擁有超值購物的機會,除了找對時機、掌握好競標技巧,更主要的,還是要擁有一個正確參與競購的心態。
消費者參與競購模式的前提是其自身有購物的需求,消費者本就有購買某件商品的打算,有購買這件商品的預算,即使沒有低價買到商品的機會,也會根據市場行價來購買這件商品。那麼在這一基礎上,如果有一個能夠以超低價格就買到商品的機會,那麼想必所有消費者都不會拒絕。
與此同時,當消費者參與競標並獲得最終勝利的時候,一個超低價的心儀商品,能讓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競標未能獲勝時,如果消費者對於目標商品有實際需求,那麼通過競標的第二個環節——補差購買,同樣可以以優惠價獲得該商品,並沒有付出更多額外支出,僅相當於以接近市場價的價格購得商品,其心理上也不會出現過大落差,只是完成了一次正常的商品交易。
然而相對的,如果用戶沒有購買需求,單純地只是想通過超低價來贏得商品,根本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有購買這件商品的預算,那麼競購模式恐怕就不是這類用戶的非常好的選擇了。用戶本身沒有對商品的實際需求,僅僅希望通過競標來獲得超低價商品,這種行為的前提是對競標成功的希望過大,對競標不成功的結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在這樣的心態下,用戶一旦出現競標未能獲勝的情況,其自身也沒有通過補差購買來獲得該商品的計劃,因此會將競標時所付出的代幣視為無效消費,於是心理上會出現極大的落差,導致心態失衡。
因此,想通過競購模式來獲得超低價購物的用戶,首先要確定的,是自身實際的購物需求,而不是盲目地被低價商品所吸引,盲目參與競購模式。
輕鬆時尚 偶爾娛樂競購
當任何一種國外的成功項目登陸中國的時候,都需要國內運營商將其根據國人的特點來進行本土化。目前,國內有一家名為「偶爾網」的競購網站正在運營當中。偶爾網在歐式競購模式的基礎上,加入了原創動漫、遊戲特色等更多娛樂元素,使原本商務型的歐洲競購模式更具有本土娛樂氛圍。
當消費者真正需要某一件商品,又希望獲得超低價折扣的時候,不妨以輕鬆的心態來嘗試一下本土化的娛樂競購模式,或許一個超低價獲得目標商品的機會就會降臨,或許這種來自於歐洲的休閒購物模式,會讓你眼前為之一亮。
娛樂競購作為一種全新的電子商務模式,其眾多特點能否真正被消費者所接受,需要商家與用戶雙方都擺正心態。當然,一種在國外獲得了成功的新模式,能否在中國生根發芽,還需要時間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