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憐天下父母心作文1000字
2024-10-13 09:43:11 2
我校極其注重國學文化的誦讀與傳承,尤其是《弟子規》、《論語》、《三字經》……初為人母的我對《弟子規》之孝悌篇感觸頗深,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憐天下父母心」。
自古以來,「孝悌」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題,孝敬父母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凝結為一份責任。不論是「臥冰求鯉」的王祥,還是「扇枕溫席」的黃香;不論是「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還是「拾葚異器」的蔡順;不論是「賣身葬父」的董永,還是「哭竹生筍」的孟宗……他們的行徑無不感動著今天的我們。
《弟子規》極其注重孝道,開篇「人則孝」就系統地講述了子女孝敬父母時應有的態度和行為,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等。可見孝順父母是首要責任,百善孝為先。我們從稚嫩懵懂到逐漸成熟,從呀呀學語到成家立業,從學校家庭走向社會企業,無不伴隨著父母的叮嚀和牽掛。但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父母對我們的叮嚀和囑託都顯得很不耐煩,甚至從來不放在心上。「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囉唆!」熟不知,父母所謂的「囉嗦」飽含關心。客居他鄉,父母牽掛時與我們通話也是草草兩句便掛電話了!」。很多人把自己的耐心給了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卻不願與自己的父母溝通「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我有分寸,別說了,煩不煩!」……每當聽到這些話語耳際便會縈繞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當了三年多的班主任,我發現如今的孩子,喜歡與家長對抗,尤其是放學送他們出去,總會看到此情此景:父母對子女噓寒問暖,子女卻冷言冷語。追根溯源皆因家長把子女視其為掌上明珠,只求物質上的滿足,疏於精神上的教導,家長太過注重孩子的才藝培養,而忽視了孩子做人最基本的素質——孝。導致當今社會至孝溫順型的子女寥寥無幾,不溫不火平淡型的子女比比皆是,有甚者極度冷漠。
常言道「靜坐常思己過」,在孝方面,回想自己,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也沒有對他們盡過多少孝心,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在默默地付出,我們想得到的東西,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滿足我。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有時,父母因關心自己,哆嗦幾句,反而責怪他們,是多麼愚蠢!在我看來,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去做,唯有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含辛茹苦養育我們成人的父母。此外,為人父母,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味其中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初為人母的我的最大收益。
不論日子多忙碌或多倉促,人走得多遠都應抽時間陪父母,陪著他們去自己喜歡的地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在世,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輾轉反側之間,歲月的影子又毫不留情的從咱們身邊溜走。不要等到一切灰飛煙滅時才抱頭痛哭。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發揚《弟子規》「孝悌」文化,讓其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