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優秀作文
2024-03-03 07:28:15 1
導語: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冬至的作文,歡迎查閱與借鑑,謝謝。
篇一:冬至吃餃子800字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裡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九九歌》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篇二:冬至吃餃子800字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面、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