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兩學一做講政治有信念專題黨課發言稿
2023-12-10 18:14:02 1
講政治、有信念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贏得政權的根本緣由。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事業信心的動力源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黨員兩學一做講政治有信念專題黨課發言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黨員兩學一做講政治有信念專題黨課發言稿【1】
尊敬的*書記,各位領導、同志們,上午好,十分感謝能提供這次學習匯報的機會。根據安排,現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第一個專題的學習。「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把「講政治、有信念」排在「四講四有」的首位,凸顯了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堅定崇高理想信念的極端重要性。要準確把握「講政治、有信念」的深刻內涵,更加自覺地固本鑄魂。講政治是本、有信念是魂,兩者是內在統一的。只有不斷固本鑄魂,我們共產黨才能永葆活力、永不變色。要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教育引導全體黨員幹部在黨言黨、在黨愛黨、在黨護黨、在黨為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信念上的守護人,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我要講的題目是《發揚光榮傳統,做講政治、有信念的模範》,講三個大問題,1、準確把握「講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義;2、紅二、六軍團是「講政治、有信念」的光輝典範;3、發揚紅二、六軍團光榮傳統,做講政治、有信念的模範。
一、準確把握講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義
黨的集中統一是辦好事情的前提。鄧小平曾說,「只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有一個好的常委會,只要它是團結的,努力工作的,能夠成為榜樣的,就是在艱苦創業反對腐敗方面成為榜樣的,什麼亂子出來都擋得住。」這是在小結國內外共產黨政權興衰史的基礎上,得出的深刻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加強黨的領導關鍵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20xx年1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上,首次提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是做合格黨員的根本,是「講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義和具體體現。
一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政治意識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觀點,以及對於政治現象的態度和評價,也就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紀律等方面必須遵守的規矩。增強政治意識,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政治立場、政治信仰、政治紀律和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認知,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增強政治意識,不是空泛的、而是實在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體現在黨內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部工作的點點滴滴中,反映在思想和作風的一言一行裡。要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挺在前面。中央提倡的要堅決響應、中央決定的要堅決執行、中央禁止的要堅決杜絕,切實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使政治清醒與行動自覺有機結合,讓忠誠之心在遵規守紀、成事有為中得到真正體現和切實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主要指自覺站在黨和國家大局上想問題、看問題,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確保中央政令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我們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總是著眼不同的大局。當前的大局就是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是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增強大局意識,就要正確認識這一大局、自覺服從這一大局、堅決維護這一大局,始終在黨和國家這一大局下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勇於擔當、敢於負責;就要將這一大局牢牢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就當前來說,服從大局就是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三要切實增強核心意識。所謂核心意識,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聽從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小至一個團隊,大至一個政黨、民族、國家,更是如此。沒有核心、主心骨,一個團隊就會是烏合之眾;一個政黨就會是群龍無首;一個民族就會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就會是四分五裂。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說,中國共產黨是核心、主心骨;對於87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黨中央是核心、主心骨;而對於黨中央來說,習近平總書記是核心、主心骨。增強核心意識,一定要做到「三個堅決」,即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決聽從黨中央的決定和部署;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四要切實增強看齊意識。我們黨是思想一致、行動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強化看齊意識,是我黨的優良傳統。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上說:「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間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幹部和全體黨員務須高度重視、向黨中央看齊,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也包括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看齊,向黨中央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項決策部署看齊。
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全方位向黨中央看齊,做到表裡如一、知行合一;必須是具體的,不能光口頭講講,要落實在各個方面、各項工作上;必須是堅定的,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做到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四個意識」是凝聚發展動力的重要思想保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政治意識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意識,是重要基礎和全面統領。必須把「講政治、有信念」與增強「四個意識」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主動自覺地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權威。
二、紅二、六軍團是講政治、有信念的光輝典範
黨史是黨員教育的必修課。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屆領導人反覆強調黨史的重要性。江澤民指出,如果不了解我們黨的歷史,就不可能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們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胡錦濤強調,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習開學典禮上也專門就領導幹部要加強黨史教育作了重要講話。黨史是記載我黨從誕生、發展到壯大的百科全書,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光榮傳統。強化黨史教育是增強黨性修養、築牢宗旨意識的有效途徑。讓每一名黨員認識和了解黨的歷史,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職責,要將其列入黨員教育的重要日程,作為一門必修課,長期不懈抓好教育。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裡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樹樹(裡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裡格)萬千,壓在心間,樹樹(裡格)梧桐,葉落盡,愁緒(裡格)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這是電視劇《長徵》主題曲。長徵,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行軍,它深刻影響了整修中國的和全體中國人的命運,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湘西,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80多年以前,由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與來自中央蘇區的六軍團在這裡並肩戰鬥,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功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長徵,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裡,紅二、六軍團親如兄弟,顧全大局,共同譜寫了一曲團結戰鬥的讚歌,他們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是我黨、我軍講政治、有信念的典範,是我們開展講政治、有信念教育的寶貴資源。紅二、六軍團講政治、有信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堅持維護兩個軍團之間的團結統一。六中全會以後,中央蘇區全面推行「左傾」冒險主義,中央紅軍無法粉碎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不得不退出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大轉移之前,派出三支部隊作為先遣隊突圍遠徵,六軍團就是其中一支。1934年8月7日六軍團9700多人從江西遂川出發,於同年10月24日在貴州印江木黃與二軍團會師,10月27日舉行誓師大會。二軍團的前身是紅三軍,是由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革命武裝,成員基本上是湘鄂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從1928年4月至1935年12月長達7年時間裡,基本上活動在湘鄂西一帶。而六軍團是中央紅軍長徵先遣隊,主要領導人是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紅二軍團與六軍團,一為地方部隊,一為中央部隊;二軍團以湘鄂川黔邊區人為主,六軍團以江西人為主人;二軍團中有很多少數民族,六軍團基本為漢族。兩軍指戰員除任弼時關向應曾在上海中央機關工作一段時間外,幾乎誰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通過音訊;服裝也不一樣,二軍團大都家常衣服,青布裹頭,賀龍也是一身長衫,六軍團則身著灰布軍裝,戴有紅五星的八角帽,他們差異很大。會師以後,他們決定結合成一個戰略單位,從一開始他們就認識到兩個軍團團結的重要,兩個軍團領導人分別發表講話,一致強調要加強團結,並肩作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二軍團為六軍團營以上幹部配備了座騎,為六軍團將士打草鞋,送食品,承擔警務與警戒,保證初來乍到的六軍團將士吃好、休息好。
紅二軍團由於夏曦的錯誤領導,曾一度只剩下夏曦、賀龍、關向應、盧冬生4名黨員。會師時,4000多人,只有200多名黨員,個別連無支部,連指導員及軍政治部最近才調整齊和建立。為適應緊迫的戰略任務要求,兩軍團領導人決定:「以原六軍團政治部為二軍團政治部,六軍團另成立政治部……另從六軍團調一批同志和4個總支書,設法建立兩個師政治部,迅速的普遍建立支部。」並陸續啟用了被錯誤處理撤職的幹部,恢復了被錯誤開除出黨的黨員的黨籍,加強了黨支部的建設。
兩軍團會師前後,中革軍委曾兩次來電,要求「二、六軍團仍應單獨的依中央及軍委指示的活動地域發展」。任弼時和兩軍團領導人經過多次研究商議,反覆向中央建議「以目前敵情及二、六軍團力量,兩個軍團應集中行動」;「在敵我及地方條件下,我們建議紅二、紅六軍團暫集中行動,以便消滅敵一、二支隊……目前分開,敵必取各個擊破之策,以一個軍團的力量對一個支隊,無必勝把握。集中是可打勝敵任何一個支隊的,且兩軍在軍事政治上十分迫切要求互相幫助。」
在進軍目標上,中革軍委10月22日曾電令紅六軍團「在松桃、乾城、鳳凰地域建立蘇區,發展遊擊戰爭。」兩軍團領導人25日致電軍委,也是準備按軍委指示行動,但到南腰界後,兩軍團領導人再次研究認為:乾城、鳳凰等地是「湘西王」陳渠珍的老窩,「武裝多且極強,經常可動員萬人」,紅二、六軍團去後,活動很困難。而湘西的永順、桑植、龍山、大庸一帶屬湘鄂川黔邊界地區,敵人兵力不多,戰鬥力不強;共產黨的影響較大,紅二軍團曾長期戰鬥過,有利於紅軍的發展。同時,向湘西進軍的勝利,能牽制、調動湘鄂兩省敵人,達到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目的,故決定兩軍集中去湘西。
1934年10月28日兩軍團挺進湘西,共同取得十萬坪大戰的勝利,並很快佔領了湘西永順、桑植、保靖和大庸,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根據地除佔領上述四縣外,還擁有近20個縣的遊擊區,100多萬人口。
會師之前,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執行六中全會左傾路線,犯了一系列錯誤,其主要表現是:在軍事上只準進攻,不準休整,只準打大仗,不準打小仗,只準打硬仗,不準打小據點;在黨內和軍內搞肅反擴大化,很多人遭到錯殺,嚴重消弱自己的力量,紅三軍全盛時期共有兩萬多人,但與六軍團會師時只剩下4千多人,造成紅三軍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後來竟發展到解散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的地步。任弼時在會師以後即深入二軍團調查,在了解真實情況以後,他向中央發電建議撤銷夏曦的職務。1934年11月與1935年1月27日分別永順與大庸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對夏曦的錯誤展開揭發與批評。在大庸會議上,任弼時作了關於夏曦錯誤和會師以來二軍團政治工作成績與弱點的小結報告,這次會議結束了夏曦左傾路線的統治。清算夏曦左傾路線錯誤,對於維護兩個軍團的團結統一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從1934年10月下旬二、六軍團在黔東會師,到1935年11月中旬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徵,僅僅一年時間,兩個軍團的戰鬥力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由被敵人追著打到積極主動地整師整旅地消滅敵人,由七八千人擴大到近兩萬人,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兩軍團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證明合在一起的決定是正確的,因此很快得到了中央的認可。
二是堅持維護兩軍團領導人之間的團結統一。兩軍團會師以後,成立了二、六軍團總指揮部,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負責兩個軍團政治工作與軍事行動。在行動中兩軍領導時時處處注意從大局、整體出發處理問題,對每一件關係全軍的事情要一起協商、決策,每一戰鬥都要共同部署、指揮,他們相互尊重、親密合作、坦誠相見。有了不同意見,能夠做到服從決議,不搞另一套,服從真理,勇於修正錯誤。總指揮賀龍更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範,他對越是跟隨多年的老部下,要求得越嚴。如二軍團六師師長鍾炳然,是賀龍的親戚與舊部,對從六軍團來的教官李達不服氣,賀龍對他進行了嚴肅批評,並安排他停職學習。他一怒之下離開了革命隊伍,賀龍也沒有挽留。六師八團團長賀炳炎,賀龍最喜歡的一員虎將,打仗勇猛,但脾氣不好,與戰友一言不合,就要動拳頭,為此賀龍經常對他進行嚴厲批評。可是賀龍對六軍團的同志脾氣格外好,在任用上多委以正職,開始二軍團的同志不理解,怨氣很大,但時間長了,大家懂得了賀龍維護兩個軍團之間團結的良苦用心。兩軍團領導人根據二軍團幹部缺乏、六軍團大量減員的實際情況,報中央同意,整編了兩個軍團。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任弼時親自兼任政治委員、原紅三軍政委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原六軍團參謀長李達任參謀長、原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師,原六軍團的方理明、袁任遠分別任師政治委員;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下暫縮編成3個團。
據廖漢生回憶,二軍團與中央長期沒有聯繫,而六軍團來自中央蘇區,所以政治水平高,則大批選調到二軍團政工幹部,二軍團原有政工幹部改為副手,或免職學習。如六軍團的方理明到了二軍團的四師當政委,原四師政委朱紹田到十團當政委;六軍團的到二軍團的六師當政委,原六師政委廖漢生當副政委;六軍團的冼恆漢到二軍團十六團當政委,原政委湯成功調離學習。下來的同志誠心誠意支持、配合六軍團同志的工作,並注意向他們學習。賀龍說:「會師會師,我們會到老師了。」兩軍團領導人的模範行為,為兩軍將士和根據地人民作出了表率,使維護團結統一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三是堅持維護兩軍團與中央的團結統一。兩軍團儘管遠離中央,但堅持通過電臺與中央保持聯繫,匯報工作,聽取中央指示,他們的政治、軍事活動基本上是圍繞中央主力紅軍長徵來開展。湘西攻勢的勝利後,紅二、六軍團佔領了位於湘鄂川黔邊界的永順、大庸、桑植3縣及龍山、保靖、慈利縣各一部分的廣大地區,並決定在這裡創建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邊臨時省委成立,以任弼時同志為省委書記,賀龍同志為軍區司令員,任弼時同志為軍區政治委員。」
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鼎立於長江中流的三軍,作了戰略上的通盤考慮,力圖扭轉大局。賦予紅二、紅六軍團的任務,是堅持湘鄂川黔邊的鬥爭,竭力拖住敵軍,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協同爭取「四川赤化」。這時,蔣介石的戰略重點雖仍然放在對中央紅軍的圍追堵截,求得將中央紅軍聚殲於貴州。但由於四川有紅四方面軍,湖南有紅二、紅六軍團,他既擔心中央紅軍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又擔心中央紅軍東渡烏江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如果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出現,都將是更大的麻煩。但長江是天塹,相對而言,蔣介石更擔心的是中央紅軍東返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為此,他解除了何鍵湘軍主要用於「追剿」中央紅軍的任務,而是讓何鍵湘軍大部在鄂軍配合下「圍剿」紅二、紅六軍團,一部用於對烏江東岸的守備,防止中央紅軍東渡進入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這使得紅二、紅六軍團面對的「圍剿」軍兵力達到了12萬人,相當於自己兵力的十倍。在這樣嚴重的敵情壓力下,如果從本部的穩妥著想,紅二、六軍團完全可以乘敵「圍剿」軍派系不同並且尚未完全到位之機,突進湖北外線,變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但如若那樣,何鍵湘軍失去目標,必然被蔣介石調回參加對在貴州的中央紅軍的圍追堵截,那樣,中央紅軍的敵情壓力也就加重了。在從全局還是從局部著想的歷史性戰略抉擇面前,紅二、六軍團選擇了服從全局,堅決承擔中央賦予的任務,堅持湘鄂川黔邊的鬥爭。對於這段鬥爭,正如任弼時在小結中所指出:「由於我們積極的勝利的行動,不獨鉗制住了敵人六個縱隊兵力,使其不能進攻中央野戰軍,而且繼續把進攻或預備進攻中央野戰軍的一部分敵人吸引了過來,使中央野戰軍與四方面軍勝利地會合。並還有大量的進攻中央野戰軍、四方面軍及進攻中央蘇區、湘贛和湘鄂贛蘇區的敵人正在被我們調動,或者將要被調動過來。在配合主力紅軍與其他蘇區上,是盡了我們的力,完成了歷史任務的。」
紅一、四方面軍長徵之後,紅二、六軍團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勝利發展就成了長江以南——中國南部革命運動最重要的柱石,對紅一、四方面軍的配合作用和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威脅都很大。因此,1935年8月,蔣介石利用湘鄂兩省敵軍六路「圍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和紅二、六軍團的行動失敗後,立即加緊部署,集結了22個師又5個旅,計130個團20多萬部隊,加上地方武裝,共約30萬之眾,對紅二、六軍團及湘鄂川黔根據地發起了更加瘋狂的「圍剿」時,紅二、六軍團總兵力只有4個師12個團近2萬人,加上地方獨立團、遊擊隊,亦不及敵軍的十分之一。革命根據地和紅二、六軍團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情勢日益危急。任弼時與賀龍等審時度勢,果斷地作出主動撤離被敵人以堡壘層層封鎖、且包圍圈越來越小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突圍遠徵的正確決策。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17000名將士,從桑植縣劉家坪、瑞塔鋪等地突圍,開始遠徵。
四是堅持維護與紅四方面軍的團結統一。1936年7月1日,紅二、六軍團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會師前,四方面軍張國燾企圖分裂黨,遲遲不肯北上。會師後,張國燾妄圖控制紅二、六軍團,以繼續對抗中央,賀龍、任弼時高瞻遠矚、顧全大局,站在反對分裂、維護全黨全軍團結的最前列,與張國燾進行了堅決鬥爭。張國燾向二、六軍團派工作組,煽動對黨中央不滿,散發反對黨中央的文件,任弼時進行了堅決抵制,並給甘泗淇寫信,要求對張國燾發來的文件一律不準下發;張國燾向任弼時提出召開紅二、六軍團與四方面軍聯席會議,企圖以多壓少,迫使紅二、六軍團就範。任弼時當即以「誰作報告,如發生不同意見,怎麼做結論」為由拒絕了他,張國燾想換掉紅二、六軍團師以上的4個政治委員,也被任弼時拒絕。任弼時還親自做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傅鍾、李卓然等人的工作。同時,與紅四方面軍其他領導幹部廣泛進行交談,了解思想情況,努力增強團結。
在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王震與朱德、劉伯承等同志及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堅持下,張國燾不得不同意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繼續北上。為了保證整個北上的勝利,中央於7月27日決定成立西北局,由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朱德等為委員,統一領導兩個方面軍的北上行動。任弼時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以大局為重,堅持原則,堅持團結。他除了繼續做張國燾和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工作外,還向中央建議,在紅一、二(此時二、六軍團已改為二方面軍)、四方面軍靠攏時,召開一次中央會議,交流思想,統一認識,加強黨在策略路線基礎上的一致。他還要求紅二方面軍的同志在促進黨和紅軍的團結,促進紅一、二、四方面軍的大會師行動中起中堅作用。他在8月9日給賀龍、關向應、肖克、甘泗淇的一封長信中說:「我這次隨朱、張行動,力求了解過去一、四方面軍會合時的黨內爭論問題,並努力促進我黨的完全團結一致。我與朱、張、劉、陳、徐、傅、李等同志談話……我對陝北同志建議召集中央全體會議……我現在正在這邊同志中要求他們將來在六中全會上很客觀、冷靜、正確的自我批評……我已向總政治部提出並已得同意,立即在二、四方面軍中開始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的政治動員……我想二方面軍在促成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上是負有重大責任的。」他的號召得到了賀龍、關向應、肖克、甘泗淇的堅決響應。就這樣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將臺堡會師,勝利結束了自1934年10月從中央紅軍開始的歷時兩年的舉世聞名的偉大的長徵。
對於紅二軍團與六軍團這一段光輝歷史,賀龍元帥是這樣評價的:「二、六軍團會師是團結的,六千多人,六千多心,可是大家團結得象一個人,要怎麼走就怎麼走,要怎麼打就怎麼打。可以說是一些會師的模範。」「由於兩個軍團的會合,特別是任弼時同志的到來,給我們以無限的興奮與力量,從此使我們恢復了和黨中央的聯繫,給我們帶來了黨中央的寶貴經驗,使我們對許多重大政策問題獲得了解決。從而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部隊建設在更加健全的道路上向前發展,部隊的思想領導、政治工作以及軍事工作更加健全了,群眾運動更加開展了,革命根據地更加擴大了。正因為如此,蔣介石匪幫的反動軍隊,被殲和受到殲滅性打擊的數量日益增多了。」「二、六軍團按照毛主席指示的方針,把數十倍於我們的敵人打垮了,敵人的『圍剿』被粉碎了!」(摘自《回憶紅二方面軍》、《悼任弼時同志》)。
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歷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一頁風雲散啊,變換了時空。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紅二、六軍團的歷史就是一部團結奮鬥的歷史,紅二、六軍團的鬥爭歷史證明,團結統一是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紅二、六軍團團結奮鬥的歷史,實質上體現的是一種講政治、有信念的崇高品質,這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彪炳史冊,值得萬世景仰。尤其珍貴的是這還是我們的地方黨史,是我們湘西人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開展黨員教育時應該引起重視。
三、發揚紅二、六軍團光榮傳統,做講政治、有信念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