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良心的作文素材
2024-11-18 12:59:11 1
社會上的良心讓我們感受到人心的溫暖,人間有真情,人間有溫暖,人間有良知的美好品德。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快來看看吧。
有關於良心的作文素材一
發生在上海的特大火災,由於傷亡者眾多,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關注。這兩天,上海市民紛紛前往出事大樓的廢墟下獻花,或者向遇難者家屬捐款捐物。上海的媒體也已公開發文,建議上海市政府設立公眾哀悼日,以表達和寄託上海市民對罹難者的懷念和哀思。這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脈脈溫情。
但是,在火災初起之時,網上出現了一段視頻,它記錄了火災現場附近一幢大樓裡的一群年輕白領面對火災所作的議論。現代化的傳播設備使全民都可成為記者,它的真實記錄也使我們看到了在災難面前一些人醜惡的一面。雖然視頻上看不到這些年輕人的形象,但通過他們談笑風生的話語,每一個善良的人的良知都被深深地刺痛了。視頻時間不長,對話也只有寥寥數語,用的大都是上海的吳儂軟語,我把它翻譯成普通話,實錄於下:
視頻開始播出,遠處的天空中飄出濃煙。女聲甲(上海話):「喲,這個厲害了。」女聲乙(上海味的普通話):「這是什麼樓啊?」女聲甲(上海話):「這是哪裡?」女聲乙(上海味的普通話):「這個不是那個花園嗎?達安花園。對嗎?」女聲甲(上海話):「這個燒得厲害的,怎麼爬上去啊?爬不上去。」男聲(上海話):「爬不上去,這爬不上去的。喲,這個扎勁啊,居然被我看到了,扎勁啊!」女聲甲(上海話):「燒得這麼快啊!」女聲乙(上海味的普通話):「送點烤鴨過去。」女聲甲(上海話):「這個地方是什麼路啦?」女聲丙(上海話):「應該是江寧路吧?」一聲電話鈴響,視頻結束。
這段視頻中出現的「扎勁」一詞,是上海方言詞,意思是使人振奮,相當於普通話中的「來勁」。看到一場大火,那個「男聲」居然會感到振奮,為自己目睹了火災而感到慶幸。而那個說著帶有上海味的普通話的「女聲乙」,居然聲稱要「送點烤鴨過去」,說她幸災樂禍也許有點言重,但說她懷著一種看西洋景的心態在觀賞這場大火,卻是恰如其分的。
為什麼面對這樣一場令人痛心的大火,一些同樣是身處高樓中的年輕人會感到莫名的興奮,以至於連呼「扎勁」?這場火災初發時,也許他們像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樣,無法預知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但高樓火災的發生,意味著生命和財產遭受重大威脅,這是常識。這段對話,表明這幾個年輕人缺乏對生命的敬畏,缺乏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這幾個年輕白領,當然不能代表整個上海年輕人群體的形象。但是,我們從中也可看出,由於長期以來人文教育的空白,為數不少的年輕人,他們作為人所應該具有的良知正在鈣化。他們的心靈,已經被商業社會激烈的「叢林法則」所填充,他們也許掌握了現代的商業競爭技巧,他們也許都有不錯的職場業績,但是,他們只知道無限度地攫取利益,而不知道對他人謙讓,已經沒有了惻隱之心。那麼,看到一場大火,只要與自己無關,出現「扎勁」的情緒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缺乏人文支撐的商業競爭已經使現實社會成為適者生存的「狼圖騰」,難道我們就只能沿著這條不歸路繼續走下去嗎?
有關於良心的作文素材二
小悅悅走了。一個活潑的生命來到這個世間,磨難必不可少,但誰能想到竟是如此結局?
沒有誰關心別人。第一個貨車司機邊開車邊打電話,突然加速軋到蹣跚走路的小女孩,7分鐘裡,無人施救;第二輛貨車又開過來,司機照樣什麼也看不見。他只相信行車道上不會有任何值得自己費心看一眼的事物,車輪碾碎了一朵小花,或許是那種特別的聲音令他們驚覺:莫非碾了人?逃跑,隱匿。在這樣的人性荒漠裡,一個生命的離去變得相當正常。其實,這漠然、卑怯的一群裡就有你我的影子,一個正在失去的生命與他們無關,也與我們無關,我們只想抓住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當某一天,我們的親人甚至我們自己倒在血泊中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把渴望救助的眼神投向四周,但心裡一定是悲涼的,因為知道不會有人來施以援手。最後,只好把垂死的眼睛投向天空,那兒除了一朵輕浮的白雲,沒有什麼會望著我們。老天早就閉上眼睛了,他不願意看這單調乏味冤冤相報的爛事。
有人會想,我不會躺在那兒,我小心行事,照顧好自己和親人,別讓車碾著。問題是,你怎麼能保證那個永遠不知減速的司機,不會一路扯飆碾過你們的身軀?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的災難,總要落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不是你就是我。木木的讀者在線閱讀你或許在想,那個時候沒準會有一個善良的拾荒阿婆在身邊,我不會悲慘地死去。
誰都不相信自己會遭遇不幸,躺在車輪下的都是倒黴鬼。最後,向上蒼或什麼教主祈福,便成了保佑性命的重要功課——別讓我成為那個倒黴鬼!
2
可以說,多年的道德滑坡對人心的刺激,經過「累積」,在這一事件中達到了頂點。其恥辱,足以叩問國人的良心。
很多人對當時在場的路人的指責充斥著話語暴力,這是滑稽的。「劇場心理」一消失,想像自己並不像「18冷漠路人」那樣缺德的人們,是否真的有道德,還真的難說。
人類組成社會一起生活,一般而言,相互之間有兩種道德契約。一種是自然法意義上的道德契約,也就是政治哲學家們所況的「自然義務」,針對的是「人」。積極方面,看到一個人處於危難之中,你有道德義務去幫一把、救一把;消極方面,你不能去害人。還有一種,是一個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道德契約。當弱者遭受災難時,強者有幫助的道德義務。而強者之所以有這樣的道德義務,是因為他受益於所有其他人和他的社會合作,他更多地利用了八同休的資源。
但這兩種原本可以在人心中存在的道德契約,在這個社會邏輯上自敗的「權利」話語中,悉被消解。
而在道德上沒有形成契約觀念,也就難以讓人與入之間具有或恢復道德關係,挽救已經淪喪的道德。
現在,我們必須回到人性本身,以內省之心,打撈沉沒的「道德契約」。
有關於良心的作文素材三
在「文革」之後,巴金用了8年時間寫了150篇《隨想錄》,計有42萬字。巴金說:「五集《隨想錄》主要是我一生的總結,一生的收支總帳。」學術界認為這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是一部代表當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價值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學範疇。他寫這部散文集已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他在五個集子的合訂本的序言中所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
巴金晚年有兩大心願,一是建立現代文學館,一是建立「文革」博物館,前者實現了,後者落空了。但他繼續向有關單位捐贈藏書。1999年以前,他每天傍晚總是收聽收看電視廣播節目。除了把所有重版書稿費一律匯向中國現代文學館外,他還把新寫文章的稿費也積聚起來,不時捐獻給發生洪、澇或地震的災區人民。
為保護巴金先生,蕭珊還被紅衛兵用銅頭皮帶抽打過。她很平靜,但還是一天天地憔悴下去了。然後她病倒了,虛弱到沒有力氣從醫院走回家。蕭珊的一生得到了最好的安慰。在上海的醫院裡,他已三四年不能表達了。在他能夠表達的日子裡,他曾經說過,「等到我永遠閉上眼睛,就讓我的骨灰同她的混合在一起」。「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裡有我的淚和血」。這是巴老在《懷念蕭珊》裡說過的話。
使用上述材料,分別以「跑的體驗」、「一枝一葉一世界」、「鳳頭豬肚豹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位置與價值」、「留給明天」、「臉」為話題寫描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