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魯迅作文800字
2024-11-14 20:34:11
第一篇: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的魯迅,作品不計其數,又可分為小說、散文、詩集、雜文。
暫且不論他的藝術特點,我卻最推崇魯迅的那種批判精神。那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超人意志,一種剛毅果敢、臨危不懼的勇士精神。知道對手不如自己而出擊的不能算作勇士,只能算作壯士;而知道對手強於自己卻仍勇於出擊並無所畏懼的,當算是勇士。而魯迅正是後者,反動當局雖已搖搖欲墜,但專制手段尚存,魯迅在如此情況下,堅強鬥爭並以筆為武器,給當局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單憑這點精神就足以使一些閒適文人,如林語堂等輩汗顏。
很多人讀不懂魯迅的文章。的確,由於出版需要,文章不可過於露骨,但細嚼其味,仍能品位出魯迅的個性與特點。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混沌的現實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說真話,正直,以及不畏權貴的反抗精神。
很多人讀余杰的《火與冰》,陶醉之餘,卻不屑這樣的作品,認為只不過是說出了大家心裡想的而又不敢說出的話。我則認為,一個作家如果連自己的想法都不敢寫,都不能「我手寫我心」,那這個社會的民主狀況豈不是不如幾十年前?
自第一次發表《狂人日記》,魯迅的創作道路一發而不可收拾。他的文章沒有莎士比亞那樣華麗的辭藻,沒有屠格涅夫清新的文筆,更沒有巴爾扎克的累累著作,但他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卻宛如天神一般。魯迅的文章涉及面很廣,其文中有對一般愚昧民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對普通中國人的觀察可謂隔岸觀火,洞察秋毫,將其比喻為「鐵屋子」裡「許多睡熟的人們」;也有對權貴淋漓盡致的諷刺與痛罵,使人讀後義憤填膺;還有對社會現象、國家政治的深刻剖析,其間不乏批判與諷刺。
魯迅的文章裡的確體現出了他好鬥的性格。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充斥著諷刺與挖苦的含義。有人認為張愛玲的雜文風格頗似魯迅,我卻認為,張愛玲關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這本無可非議;魯迅關注的卻是整個民族,整個社會,這便是張愛玲無法比擬的了。
另外,魯迅毫不掩飾對性的描述,有《肥皂》中四銘把對女丐的淫心以買肥皂的方式轉移至自己老婆身上,有《阿Q正傳》中阿Q對吳媽****的****。據說魯迅冬天穿單褲是為了抑制****。無所考證,但這是無可厚非的,魯迅學過醫。當今早已不是談「性」色變的時代,但一些人總是刻意避開魯迅的文章中涉及性的部分。而魯迅是真實的,他是無所謂畏懼的一個正常人,他想到什麼便儘可能寫出來,他是「以我手寫我心」。而另外一些作家正因為其文章中未涉及性,因而是殘缺的、不完整的。這也是大家與小家的一個區別。
的確,國家不幸詩家興,那個動蕩及相對開放的社會孕育了魯迅及一大批文才,也正是魯迅等人開拓了那個時代,為後繼者點燃了一支思想的火炬。
第二篇:
昨日買了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這一期做的很不錯,今天就一篇文章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北京大學中文系有名的錢理群老師在很多大學生中間算的上是一位很泰鬥級的人物。學生們喜歡稱呼他為「老錢」。老錢是研究魯迅的大師。在北京大學講了十幾年的魯迅,每次都不會讓人感到陳舊,上他的課如果去的晚的話,那只有站著的份了。
A.錢理群--魯迅是我珍貴的神。
當一個人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時,他與魯迅是無緣的,當一個人對生命充滿了困惑,在生命中去苦苦尋求,去尋求一種精神支援,就是他讀魯迅,與魯迅產生心靈碰撞的最佳時刻。
B.怎樣去評價周樹人{魯迅}和周作人
1.最大的區別:對於處世選擇上的不同
魯迅是敢於面對現實,知不可為而為之,周作人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
2.周作人許多看法是知識化的,而魯迅是更多生命的東西,是生命哲學。魯迅追問生命和存在的根本,而他的哥哥周作人僅僅停留雜知識層面。
3.魯迅有很強的自我懷疑精神,對自己很無情。周作人對人寬容,對自己也是如此。這裡有一個比喻,周作人給自己最後一個退路,退到自己園地,因為這裡不容侵犯,不容置疑。魯迅卻相反,他把園地推翻,不給自己留任何餘地。
我們敬愛的毛主席也是一個魯迅迷,他曾經和魯迅有過幾次相遇。第一次是在江西被排斥時,與馮雪峰談到了魯迅。第二次是在文革前,那時侯,高處不勝寒,藉助魯迅的影響,不乏個人由衷之嘆。
我們經常認為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不然,我們這樣想,能被大家都接受的魯迅那不是魯迅,任何時候接近魯迅的人都是少數,但任何時候都會有。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他的作用呢?研究魯迅有用嗎?
答:作家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主要是提供精神需求的資源。社會問題的解決,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它是一個大工程,每人只能解決其中一小部分。最主要的:對魯迅不能採用實用主義的態度。魯迅說:「中國是一個大染缸,染缸問題不解決,再好的制度,即使在國外非常好的,行之有效的程度,搬到中國來都會變樣,變質。」
C.魯迅最大的悲哀
魯迅最大的悲哀不是脾氣,生活瑣事問題,而是一生都沒有真正的對手出現,如果魯迅有真正的對手,那麼他的一生會變的更加精彩。魯迅最大程度的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了解到中國文化的要害。我們熟悉的「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都有。他對道家,老莊的理解很深,同時他精通佛學,既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批評。唯一的缺憾就是:他沒有創造出更高一層文化,到了頂點了,再上去的話就很難了。這同樣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問題。
D.魯迅對自己嚴格批評,自己有一種很強的啊Q精神:
1.當物質貧乏的時候`會用精神的東西來彌補。
2.受到壓迫並不是進行反抗,而是從虛擬幻想中獲得釋放,這是應該要批判的。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聯想到自己:
只要思想是很深的人,自己最深的東西往往是說不出來的,是一種模糊的概念,語言學和人類共同的問題也就是如此了。
最後用一句話結尾吧,少年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少爺小姐請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