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作文精選
2024-11-07 05:00:11
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則是我們回報父母的最好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孝道的作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篇一:幫長輩孝順心
今天,我對爸爸和媽媽說:「今天,我可以幫你們每人做一件事。」媽媽聽了,說那你幫我洗碗吧。「我聽了,說:」好,那爸爸你呢?要不幫你洗腳,還是捶背?「爸爸聽了謙虛地搖搖頭說:」爸爸還是算了吧,這次你先幫媽媽做吧!「我對爸爸笑笑說:」好!「
吃過晚飯,我洗好手,就去洗碗了。我按著媽媽教我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去洗:先在抹布上擠點洗潔精,然後把沾有洗潔精的一邊放在碗裡,再把沒有洗潔精的一邊放在碗外,拿著碗,沿著邊擦,然後再往碗中和碗底擦一下就好了。就這樣,我把碗碟——筷子——勺子全都洗好了,接著再把桌子擦一遍就好了。
經過這件事,我從中體會到了:不管你做了什麼值得快樂的事,可都比不過幫助別人的快樂。
篇二:孝順長輩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窗外蟬聲密集,把夏天的悶熱織得愈加密不透風。
朵朵覺得口乾舌燥,就讓爸爸去買西瓜,朵朵的爸爸去西瓜地選了個特別大的西瓜,西瓜又大又紅,看起來讓人直流口水。朵朵的爸爸從廚房拿出水果刀,把西瓜一塊一塊切出來,放在餐桌上,朵朵問:『』可以吃了嗎?「」可以吃了「爸爸說。朵朵聽了,大喊道:」媽媽、外公外婆可以吃西瓜了。「他們聽見了,媽媽扶著外婆,外公一揺一擺地走過來,外婆、外公、媽媽和爸爸都想吃小的,可是朵朵把最大的幾塊給了外婆、外公、媽媽和爸爸、把最小的一塊留下來,西瓜一兩口就被朵朵吃完了,但是朵朵覺得西瓜還是挻甜的。吃完了西瓜,爸爸、媽媽、外婆和外公異口同聲地說:」朵朵真是個孝順長輩的好孩子啊!「朵朵聽了心裡比吃了西瓜還甜。
篇三:孝心小少年
周五那天我們觀看了《中國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典禮,回家後還跟媽媽再看了一遍。那些哥哥姐姐都很勇敢很堅強,面對困難,用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行動像大人一樣照顧家人,他們都好棒!
無憂無慮的我,除了上學,好像沒什麼需要我操心的,那我更應該要好好學習吧。當然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還要像哥哥姐姐們一樣會做飯,會很多家務,有時我會當媽媽的廚房小幫手,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給爸爸媽媽燒好吃的飯菜。我會經常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還親親呢,爸爸媽媽出門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早點回來」,這些都已經成習慣了。
雖然我還不是很懂什麼叫孝心,但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我願意為他們,以後也是一樣!
篇四:百善孝為先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聽話,懂得關心父母,一有時間就陪陪他們,不要讓父母感到寂寞,這些都是一個字——「孝」,不管什麼事,一定要把孝心放在第一位,做個孝順的孩子。
父母是我們每個孩子的保護傘,他們生我們養我們,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對我們疼愛有佳,是我們最親的人,在他們累時,給他們倒上一杯水,幫他們洗一下腳,這一點一滴都是孝順。
我們每個孩子,都應該孝順,珍惜我們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再也回不來的時候,再去後悔,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每個子女都應該做到孝順父母,做到百善孝為先。
篇五:百善孝為先
今天,我們看了《最美孝心少年》後,我被裡面最小的孩子——梁蓉感動了。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是我覺得這句話是錯的,小小的梁蓉就證明了這件事實。五歲,一個愛笑的小女孩,梁蓉,從小撐起了一個家。媽媽左半身殘疾了,一條腿,一隻腳可以動,而小小的她並沒有因為媽媽的病而放棄媽媽,而是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梁蓉的事跡被登上了報紙,被一位好心人看見後,幫助了這位小女孩。讓這位小女孩上了幼兒園,媽媽每天都堅持送女兒去上學,而小女孩每天都要交代給鄰居,讓鄰居幫助梁蓉照顧媽媽。冰箱裡全都是藥,為了分辨,細心的她在藥上寫了aoe,a表示早上吃的藥,o表示中午吃的藥,e就表示晚上吃的藥。有一次,媽媽的病復發了,梁蓉就不上學了。在家裡給媽媽煮土豆吃,媽媽硬讓她上學。媽媽不小心把土豆掉到了地上,梁蓉撿起來後,自己搶著給吃了,媽媽看了以後,感動的哭了。
我和她卻截然不同,我只不過在家裡做一點家務而已。媽媽就特別開心,我從來沒有幫媽媽做過一頓飯,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百善孝為先。
篇六:孝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義,烏鴉有反哺之恩,況乎人?」中國漢字往往形簡而意深。「孝」這一字,上部分為「老」,下部分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則是我們回報父母的最好方式。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雖身居帝王之位,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用的湯藥,都必須由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用。他在位共24年重德治、興禮儀,使得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而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也被譽為「文景之治」。
帝王之軀,也為人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不僅是一個人行為的準則,也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誌。孝子的故事在我國古代比比皆是。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x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幾經曲折,好不容易得到線索後,他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並發下誓言不見到母親永不返回。終於,朱壽昌在陝西遇到了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他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血濃於水,時間的距離無法淡化親人的思念。眾裡尋親,因為我們是這世上最割捨不下的緣分。
「百善孝為先」,「孝道」總在不停的延續,由古至今。一個平凡的女孩,孟佩傑,有著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父親去世,母親重病,無奈將她送人領養。三年後養母癱瘓,養父離家出走,此後杳無音訊。八歲的孟佩傑開始為生計操勞,承擔起侍奉養母的重任。她每日悉心照料養母,為她洗漱梳頭、換洗尿布、塗抹膏藥。十幾年來,不離不棄,直到考上大學還是如此。
盡孝何難?不過是像父母照顧你一樣照顧他們,滿足一下老人們的願望,讓他們渡過一個開心幸福的晚年。
古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還能等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