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300字範文
2024-10-26 00:28:11
導語:端午節正好遇上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蚊蟲多,艾草有一種淡淡的幽香,可以趕走蚊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端午節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一:過端午節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一大早,爸爸買菜回來時,手裡拿著兩把草。我問:「爸爸,這是什麼呀?」
「媽媽告訴你,這叫艾草,清明糰子就是用它做的。端午節正好遇上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蚊蟲多,艾草有一種淡淡的幽香,可以趕走蚊蟲。」媽媽說完就拿了一把艾草插在了門上,把另一把艾草放在窗口。我來到門口湊近一聞,啊,真香!我想起了上常識課時,老師說它還可以做中藥呢。
中午,媽媽帶我去藥店買回來兩包雄黃。回到了家,爸爸把兩包雄黃倒入一個小瓶子裡,再倒入適量的「二鍋頭」酒。爸爸說:「這雄黃酒是可以殺蚊蟲的。傳說白娘子這千年白蛇,喝了雄黃酒都會現出原形,別說這些小蚊蟲了。」說完,爸爸拿來一根筷子,用雄黃酒在我頭上寫了一個「王」字。說:「從端午節那天開始,天氣就要變熱了,一些害蟲都出來了,塗上雄黃酒,它們就不會咬你了。」
吃完飯,爸爸還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和人們過端午節的其他風俗。
作文二: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有一種風俗,每年的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那天,人們都要早起採艾蒿。
今年的端午節,天剛蒙蒙亮,媽媽就將我推醒。「這麼早幹什麼呀?」我睜開矇矓的睡眼,滿臉不悅地問。媽媽說:「晚了,災難就降臨了!」聽媽媽這麼一說,我一翻身下了炕,穿上衣服就跟著媽媽走出家門。
路上,媽媽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早年間有一夥惡魔,夜裡經常出來害人。有一位善良美麗的牧羊姑娘摸到了這夥惡魔的底細,知道他們在太陽出來之前最怕艾蒿,因為艾蒿會使他們的魔法喪失。有一天,這夥惡魔到一塊兒商量起來,說是要在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太陽出來之前把村子裡的人都吃光。這話恰好被在山坡上放羊的姑娘聽到了,她想:要是在太陽出來之前把艾蒿插在房子的周圍,再用艾蒿水洗個澡,不就可以免除災難嗎?姑娘趕緊下山把這個想法挨家挨戶地告訴了村裡的人們,大家按照她的話辦了,惡魔果真沒敢來。從此,世代相傳一直延續到現在。
「喲,你們娘倆嘮啥呢?」隨著一聲招呼,三娘提著土籃兒從後面攆了上來。媽媽回頭對三娘說:「快走幾步,南河沿到了。」我停下腳步,前後左右打量一下,嗬,採艾蒿的人真多呀!山坡上、毛道旁、壕溝裡,到處人頭攢動,歡聲笑語。我們三人趕緊俯下身子尋找起來。我瞪著圓溜溜的眼睛,用手在草棵兒裡翻來覆去地扒拉著,怎麼沒有呢?咦,那兒有一株!我欣喜地跑過去拔下來。呀,這一大片不都是嗎?我一邊磕打土,一邊喊三娘和媽媽過來,我們採著採著,三娘一抬頭,說:「天放亮了,咱們回家吧!」「嗯!」我一邊答應,一邊雙手合掌,拉著長調說:「要不然,災難就降臨嘍!」媽媽一聽我鑽了她的空子真有點兒急了,脫口就說:「死丫頭,胡勒啥哩?瞎話當不得真!」「對,那是哄你們小孩玩的!」三娘也附和地說。我衝著她們扮了個鬼臉,笑著跑開了。
回到家,媽媽把艾蒿浸泡在臉盆裡,屋裡頓時充滿了濃鬱的清香味。我問媽媽:「這不算迷信嗎?」媽媽說:「人們是用它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要不然,咋會形成風俗呢?
作文三: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時候我最愛唱這首兒歌,因為每次唱這首歌的時候就又有的吃,又有的玩啦!
端午的前一天,家家都忙著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這一天,奶奶是大忙人,我是小忙人。因為奶奶包粽子的手藝最好,而我是奶奶的心頭肉,自然要在一邊幫忙嘍。每次奶奶包粽子的時候總是左手拿著粽葉,先把粽葉捲成一個空心的錐體,然後用右手抓米,放進空心的錐體裡,直到裝滿為止。接著奶奶用粽葉緊緊裹住錐體。最後再用一根蓑草把粽葉緊緊扎住。我呢,就在一旁「指揮」——這個粽子包果脯的,那個粽子包鹹肉的……奶奶呢,就笑眯眯地照我說的做。等奶奶包好了粽子,我就三個、五個、十個地把那些小巧玲瓏的粽子連成串……可惜每次不等奶奶把粽子包完,我就趴在凳子上睡著了。第二天早上,爺爺總會早早叫我起床,讓我和他一起從田埂上砍來艾葉插在門窗上,說是可以驅蚊,還能闢邪。
早餐當然是粽子。吃粽子的時候,我喜歡用筷子插在粽子上,然後蘸上白糖。哇,香噴噴的粽子可好吃啦,我一口氣能吃掉好幾個呢!除了粽子,桌上還會有鹹鴨蛋、鮮雞蛋和媽媽從超市裡買來的綠豆糕,足夠我們一家吃個痛快!
吃完早餐,奶奶總是會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纏在我的手腕上,還要我佩戴上她親手縫製的五顏六色的香囊,才許出門。
午餐也很豐盛。除了葷菜,還少不了這幾樣菜:糖拌西紅柿、炒莧菜、涼拌胡蘿蔔、燒海蝦和紅紅的西瓜。媽媽說這是「五紅」。
我喜歡端午還因為爺爺的肚子裡有說不完的關於端午的有趣故事。從戰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被掘墓鞭屍到越王勾踐演習水師;從東漢時期的烈女曹娥到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爺爺真不愧是當教師的,他說他的故事能一直讓我聽到讀大學呢!
我愛端午節,它既讓我快樂又讓我感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