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踏青的作文
2024-10-25 12:13:10
導語: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著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清明節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第1篇】2017清明節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著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裡,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著清波蕩開,蕩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了心頭,也喚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小路上,享受著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了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裡,我理所當然地想起了已故的親人。他們走了,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了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小了,我的愁緒仿佛收斂回來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蕩開了那顆憂愁的心……
【第2篇】2017清明節
今天是4月5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早上,我5、6點就被拉起來,胡亂套上衣服,還沒有來的及吃早飯,就被塞進車裡,向老家出發。
今天的天氣好的有一些反常,不但沒有下雨,還出了太陽。掃墓要去的地方多著呢!什麼老奶奶老姥姥老爺爺--------有的地方非常遠,但是不管多遠,我們每一個點都去了。
一路上我問這問那,叔叔們都說我太小,什麼都不和我說,不過我自己倒是對「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欲斷魂」三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這些墓裡面,和我血緣最近的就是爺爺了。爺爺在我還沒有出生就死了,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但是我很想知道他的樣子。奶奶那裡倒是有爺爺的照片,但我怕引起奶奶的傷心,從來不敢給她要。看到別的孩子和他們的爺爺高聲談笑,我心裡有羨慕,又傷心。
來到爺爺墓前,伯伯叔叔們開始拔雜草,清垃圾。沒一會兒,墳墓就煥然一新。爸爸媽媽麻利的從袋子裡取出帶印章的黃紙、冥幣,在墳墓前燒成灰,給在陰間的爺爺送去錢財;然後擺上圓鼓鼓的雞蛋,香噴噴的豬肉,紅彤彤的蘋果------我們把香點燃,雙手舉香排成三排向爺爺祭拜,隨後,我們又燃起了鞭炮。
清明節是緬懷去世親人的節日,每年我們都會回家掃墓。是啊,沒有先人哪有後。
【第3篇】2017清明節
還是春回大地,還是百花盛開,還是青煙縷縷,還是愁緒牽牽。卻是,又一年的光景,又一年的清明!
曾經的曾經,清明是烈士陵園裡的紅色教育,是學校裡數著日曆巴望著的假期;後來,清明是奔波在四處採訪的路上,是去古園探望外公的傷感;而如今,清明化作相思雨,成就了我心頭濃濃的鄉愁。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對鄉愁的獨特註腳,它可能是古樹、池塘、老井以及涓涓細流、山川草甸承載著的兒時記憶,也可能是長大後魂牽夢縈的家鄉味道……,如今,當那些飛簷翹角的古建、潺潺流水的浣洗、炊煙嫋嫋的舍院、小巷悠悠的青石板依稀出現在夢裡,你是否有莫名的感動?好夢總是不願醒,舊時風物在夢的光影裡此消彼長,甚至比記憶中的經歷更頑固、更執著、更誘人!是否還記得余光中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樣的心緒離愁,似乎是硬要長大一點才能感同身受。
時間是一條緩慢而不更改的長河,心是坐在渡船上的孩童。唱歌、睡眠。歡笑、掉淚。看望風景,相見和告別。
來美之後,人生有如分水嶺,與國內的充實忙碌不同,這裡風和景明、人情簡單、日子清淡。每逢傳統節日,基本都一視同仁,慣於平波度,亦不會起波瀾。雖貪得一世清淨,卻也常常想念曾有親人夜話,朋友扎堆。
月初,剛送母親回國,我的內心盛滿不舍。回想有她在的日子,我們一起打理小院,養花種菜,閒時散步,聊天談心。除此以外每天都有享不盡的家鄉味道,手工饅頭、豇豆肉包、滷牛肉、小炒辣子雞……對於一個沒廚藝卻空有一顆吃貨之心我來說,好似老鼠掉進了米缸,而媽媽的味道與我,是親情、是分享、也是歸屬感。
清明時節,於異國他鄉遙望,思緒萬千,然而故鄉是一座豐碑,遙遠卻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