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孝道心得體會
2024-11-12 17:53:11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孝道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邯鄲學院聽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邯鄲」的講座之孝道後,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茁壯,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麼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禽獸不如了,所學所做只能是欺世盜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發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般照亮那個地方,最能「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回歸本性,回歸人性,恢復本善。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江澤民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胡錦濤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溫暖,並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聖的境界。「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這個在孝行裡面排在最後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代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養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讓父母為你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裡的「孝」轉化為現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為時尚,上升為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為本,以孝為榮,以孝為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就我們的孝道人生。
篇二: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孝道講座,東山書院,麗江學校以及我們華南中英學校的許多優秀少年都講述了他們的事跡。其中一個大姐姐的演講讓我最是感動,同時也讓我對「孝」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級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築工地當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媽媽也經常在那裡幹活。每當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於時,大姐姐決定開始到工地幫父母幹活,減輕他們的負擔。開始的時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滿了繭子,因為這項上作實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勞累,她堅持了下來,還幫她爸爸爭到了不少工資呢!
我在我們學校也被評選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媽媽炒菜時不小心被燙傷了,我連忙放下手中的作業,問道:「媽媽,您的手沒事吧?」媽媽說:「沒事,只是一點小傷而已。」但我還是趕忙拿了一些燙傷藥幫媽媽擦上。媽媽很高興的說:「我們家的小傢伙開始學會關心人了!」我聽了,心裡別提有多開心!但現在想想:和這位大姐姐比起來,我做的這點小事真的算不了什麼!常言道「百善孝當先」,孝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品質,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前我一直認為孝就是聽爸爸媽媽的話,但聽過報告會中各位小孝星的分享後我深深的體會到孝是表現在多方面的:體貼父母,聽爸爸媽媽的話是孝順;理解與尊重父母,為家長分擔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順,等等。
以後我也一定會向以大姐姐為代表的優秀少年們學習,繼承與發揚優良傳統,做一個真正有愛心,有孝心的好少年!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