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作文:傳承中華孝道傳統
2024-11-22 01:16:11
孝道作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能忘記這重要的品質。下面是yuwenmi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重陽節作文:傳承中華孝道傳統】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於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國近代的衰敗,今人將古代的一切思想視為封建思想,稱不適用於今世。於是不講孝道,導致很多老人無人贍養,並引起諸多社會及國家問題。
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如今中國可謂每一寸肌膚對孝道都充滿了饑渴。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於國。華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據守本土四千年而不被異族所統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繁衍五千年而至今不衰的民族,何也?孝敬祖先,忠於國家。不講孝道,則家不為家;不忠於國,則國將不國。不忠不孝,四分五裂,華夏何以存在世界五千餘年!
近代有人稱:「中國古代孝道意味著絕對服從,是愚忠愚孝。」這種觀點以偏概全。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君視臣為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又稱「君為輕。」怎能稱儒家思想中君對臣有絕對的支配權?關於孝順,孔子稱:「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又稱:「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如此怎能稱古代孝道意味著絕對服從、是愚忠愚孝?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子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果然,上世紀批判孝道的人在他們老後大多受到了其子女的虐待,幾乎沒有人享到天倫之樂,其子女不孝行徑之惡劣在中國歷史記載中從未見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不孝子孫佔大多數,而我們卻依然詆毀孝道,莫非又要重蹈上一代的覆轍?
如今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養老不可能,家庭養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顧、悽涼等死之時,才會明白孝道的深意?我們離不開孝道,如果認為古代孝道有問題可以進行修正,但如果只是一味詆毀孝道無異於自掘墳墓。今天社會問題實因不孝而起,非孝道不能解決。
【重陽節作文:傳承中華孝道傳統】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受儒家影響,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而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在現代化進程中正日漸淡薄。這讓現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蘊含的最溫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沉澱和厚重。
【重陽節作文:傳承中華孝道傳統】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孝道作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孝道被當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確,傳統孝道不免糟粕。孝經有云:「毛髮色膚取之於父母,稍有損耗是為不孝」,這有些苛刻;丁蘭「刻木求親」稍有做作與誇張;郭巨「埋兒奉母」之舉也未免迂腐。「順者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讓我們難以接收了。我們這麼想不為過。我們不需要那麼做,更不必要那麼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備的美德特質我們沒有資格否定。
孝道作為維繫和促進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絕對應該發揚光大,而且誓在必行。從風俗角度上說,這更是極為重要的。元代張養浩說:「蓋自上而下者謂之風,因上而成者謂之俗,故風俗,國家之元氣,風俗厚則元氣盛……風俗薄則元氣衰……」元代御史上奏時也說過:「國家以風俗為本,……而風俗厚為治之至要也。」對於當今社會的風俗如何,筆者不敢妄下言論。簡單說來我們起碼得有個全國上下都一致的觀點吧!
一個民族的強大是因為整個民族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有相同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就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說到此處似乎與孝道甚遠了,也過於理想化,然而離我們最近的、最實際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統一民風不正是孝道嗎?一個人還不能愛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愛別人的家,乃至於國家這個大家庭呢?連最容易的「風」也形成不了,那只能眼看著「瘋」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揚光大了孝道,再談其他的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