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由來
2024-11-24 01:35:11
力行:小年剛過,大年三十馬上就要來了(2月13日),這期我們聊一聊大年三十的事。
曹保明: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掛燈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熬年守歲
插話——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相關傳說——
守歲習慣的由來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過,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相關故事——
力行:年三十守歲,對大人容易,對小孩很難。這麼漫長的時間怎麼度過呢?大人自有他的辦法,給小孩講鬼故事,讓他們嚇得不敢睡覺。以下這兩個故事就是施立學老師小時候守歲時聽家裡大人講的。雖都是被添枝加葉演繹過的,但大人講得有聲有色、有鼻子有眼的,就像真事一樣。施老師說,類似這樣的故事還聽過很多,不但沒給他壯膽,卻差點嚇破了他的膽。不過,這樣的故事對守歲還真管用,嚇得他一宿都不敢合眼。
老榆樹精的故事
我們村子的邊上就是伊通河,在秋天,人們有用大網截魚的習慣。為了看網,截魚人晚上不回家,在河邊搭個撮羅子(撮羅子,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話說一天夜裡,截魚人正在撮羅子裡面用菸袋鍋子吸菸,突然聽見門外傳來一陣呼哧呼哧的聲音,接著棉布帘子門一下子就被掀開了一道縫,只聽外面甕聲甕氣地說:「給我也來一袋(煙)!」隨即伸進一隻毛茸茸的大手來,這手有小簸箕那麼大。關東人有句老話叫「菸酒不分家」,截魚人就把菸袋嘴衝著大手遞過去了。然後,截魚人就瞅著菸袋嘴上的火苗忽地一閃,一袋煙瞬間就沒了,一口就給吸掉了。這時,截魚人就聽外面挺貪婪地吧嗒吧嗒嘴,又伸進手來要,截魚人趕緊又裝上一袋煙遞過去……一共要了三袋煙,一口一袋,走了。第二天,那傢伙又來了,還是那個點兒,還是那個動作。第三天也是這樣。截魚人眼瞅著自己從家裡帶來的一笸籮黃煙都被抽沒了,心想,這傢伙不像個人,應該是個怪物,我得想法子收拾它。到第四天,截魚人把早已準備好的老洋炮裝上了沙子,當外面說「給我也來一袋」時,他就把洋炮嘴遞過去了,同時咣的一聲摟動了扳機,只見一條火線吱吱叫著就沒影兒了。這下消停了半個月,沒來。到第十六天的時候,這傢伙又來了,大手伸進來,說:「給我也來一袋!」緊接著又說:「可別來那一袋,太衝!」老洋炮都沒擋住,人家只是覺得太衝而已。截魚人就又給它一洋炮,打跑了。次日早晨,截魚人看見雪地上有一道雪跡,從窩棚前一直延伸到山坡上。雪跡的盡頭是山坡上那棵老榆樹,樹幹上還粘著炮沙子呢。
「擋」的故事
我小的時候所住的村子是個山甕,叫甕圈村(施老師是滿族人,他的老家在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毯子大隊甕圈村,現在叫叢家村),全村一共有十六七戶人家。因人家少又在山甕跟前,所以鬼狐精怪的故事特別多。村子西邊就是一座山叫西嶺崗,老早太陽就落下去了。那時人窮吃不飽飯,村裡有人晚上就出去打夜。什麼是打夜?就是去地裡偷莊稼。那天有六個婦女去打夜,當她們把兩根繩子往壠溝裡一鋪,放上掐好的高粱頭,打算捆起來背著走的時候,突然看見西嶺崗上下來一團東西。什麼東西?感覺是一所房子飄過來了。補充一下,原來這地方正挨著一處方園兩百米左右的墳地,我小時候經常去墳地裡割草、打柴,那裡的草木長得特別茂盛。那所房子忽忽悠悠飄到她們跟前,啪地就把她們罩住了。她們就在裡頭摸啊,卻怎麼也摸不到能出去的門。第二天早晨,聽見村子傳來公雞叫聲的時候,這房子就升起來了,然後消失。再看這六個人的腳下,原先的壠溝都被她們踩平了,偷的高粱頭也被踩得光禿禿的一粒不剩,也不知道這一宿她們在裡面轉了多少圈。據說這些人一回到家都不吃不喝的,倒在炕上大病了半個月。那飄著的房子是什麼東西呢?村裡的老人把這東西叫「擋」,還說遇到擋的話,只要你能蹲下來,擦著地皮往外爬,就能出去了。「離地三尺有神靈」,因擋不是神,屬於鬼狐精怪之類的,離地三尺它得給神靈讓出路來。擋不敢落到地上,這六位婦女沒經驗,就被擋在裡面了。村裡的老人這樣解釋。
施立學:這種故事雖然聽起來嚇人,但善良的人們都相信,他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一切的邪瘟病疫妖魔鬼怪都會被照跑驅走,新的一年一定會吉祥如意。
曹保明:古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守歲的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貼春聯和門神
插話——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後蜀時期。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關於貼門神的習俗,東漢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歲旦,繪二神披甲持,貼於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鬱壘,謂之門神。」貼門神的目的是為了闢邪除祟,抵禦鬼魅,其中浸潤著濃鬱的宗教祭祀色彩。
相關傳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力行:貼春聯的習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曹保明: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力行:現在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嗎?
曹保明: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吃年夜飯和放鞭炮
力行:除夕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要放鞭炮和吃團圓飯。
施立學: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千香百美,必須有魚,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之意。年夜飯的特點是家人要齊,這是全家人大團圓的宴會,如果屆時有人外出未歸,對全家來說是一個憾事,對父母來說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給未歸的人留一個空位,擺一副碗筷,以示全家團聚。
曹保明:年夜飯又稱「分歲」,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年了。據說這頓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吃了年飯旺,小鬼不敢撞」,正因為年夜飯如此重要,所以才有「說一千,道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的說法。
插話——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據東漢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相關故事——
力行: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說起除夕的刀砧聲和除夕的鞭炮聲,曹老師講了兩個十分悽涼、讓人心酸的故事。
除夕的刀砧聲
這是個老故事,說的是真人真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
「傻子」放炮尖子聽
這個故事說的是我自己的事。年三十一到,許多生活的記憶便會不知不覺地湧上心頭。記得小時候我家挺窮,窮到什麼程度呢?根本買不起炮仗(鞭炮)。每到年三十這天下午,聽外面各家都開始放炮仗了,於是小孩子的心就痒痒,眼神裡也顯露出渴望放炮仗的神情。我七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領著我和四個姐姐艱難度日,過年甚至連頓餃子都吃不上,哪還有餘錢買炮仗呢?我就不敢向母親提買炮仗的事,但母親肯定已看出了我的心思。記得母親對我說:「傻子放炮尖子聽,炮仗那玩意兒就是圖個響……」母親的話「提醒」了我,也安慰了我。於是一聽到外邊有鞭炮聲,我就急著出去「聽」,後來,我竟然發現有人放的「小鞭」(小的鞭炮)捻兒掉了沒響,人家也不要了,被三十晚上的雪覆蓋著,心裡非常高興。見人家走了,我就扒開雪,像找到了寶貝似的把那些被雪打溼了的小鞭一個一個地揀起來,揀了一小捧,連蹦帶跳地跑回家對母親說:「看!這麼多!」記得母親看了一眼,就扭過臉去了。
我把這些小鞭放在炕頭上「烘乾」,因不帶捻,我就把它們從中間折斷,當嗤花放。那樣的年三十,我也過得十分充實。後來,我漸漸長大了,母親也過世了。可是年三十每每聽到鞭炮聲,我就會在心底深深地思念母親。母親那句善意的謊言,使我度過了多少美麗和幸福的年啊!
力行:老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還有一句,叫「萬事開頭難」,老百姓長期形成的習慣認為,大年三十過得好,才會神鬼不驚、邪惡不侵,可得一歲乃至歲歲平安。
大年三十的故事和習俗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在這一夜要張燈結彩,掛大紅燈籠,這其中的說道,我們在下期「與年與關的重要日子——元宵節」中再接著講。還有幾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提前祝讀者朋友節日快樂,萬事如意。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