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飯都吃不飽 誰研究的美食(中華美食)
2024-03-04 16:32:16 1
古人認為民以食為天一直在研究好吃的。現代社會,我們可以不出遠門就能吃到國內各地的美食,那中國如此美味的食物是怎麼來的?這個我們就需要追溯到燧人氏時期了,那個時候人類學會了使用火來加工食物,進而逐漸發明了烤、煲等烹飪方法。
食物演變
一直到漢朝時期,食物的味道發生了質的改變。人們開始使用食鹽是從漢朝時期開始,有了更加豐富的蔬菜、水果,也是這個時候,這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初始西域的張騫了。通過將粗鹽放到食物中進行調味,中國人餐桌上的菜品終於有了一點不同的滋味。不過要談中國美食的大發展,還得是唐宋時期,這個時期即便是普通老百姓家也開始使用食鹽和各種調味料。中國的飲食文化開始蓬勃發展,味道更好,品種更多,加之小麥研磨技術的出現,人們可以吃上現代意義上的包子饅頭了。
菜系研究
而唐宋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社會治安相對較好,經濟發展較為快速的時期,人們相比前朝更加安居樂業,所以有了錢,有了錢可以下館子。這些小菜館為了招攬食客,便不斷研發新菜品,因此菜品種類、味道都提升了一個等級。而中國飲食文化真正進入鼎盛時期,當屬明清兩個朝代。
明朝時期,中國引入了辣椒,從此各個地方的菜系開始區別明顯,川菜、魯菜、粵菜還有淮揚菜,各大菜系爭奇鬥豔,百花齊放,一直流傳到現在。
民以食為天
不過,這些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和興盛,貌似與當時的經濟發展不相符。因為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稻穀為主要農作物,蔬菜、水果、肉類等食物相對少很多。再加上古代的戰亂頻發,可能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吃不上飯或許是常事。所以古人將吃飯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要,所謂民以食為天,有了時間,有了金錢,就想讓自己和家人吃的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