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為題的作文800字
2024-03-02 03:46:15 2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小編收集關於包容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包容
包容是一種心態——山的情懷,水的規勸。
古言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的包容是山的情懷,智者的包容是水的規勸。
山永世屹立,狂風大浪而不動絲毫。那顆仁慈的心,囊括寰宇。他容納參天的古木遮蔽他清秀的眉毛,他也容納稗草枯萎腐化在他的心田。他不打攪蟲豸的竊竊私語,也忍受夜幕野狼哀號襲來的陰風陣陣。他用仁者入懷,放鶴歸去來;也任憑樵夫嘖嘖,不做青雲之地。他看著潮起潮落,靜待微星幾點;也忍耐野火燎身,化作塵泥。他是創世紀時,上帝的身軀,有千年的堅忍和寬容。
水是智者的溪徑,嫻靜時秋花照月,盛怒時又捲起千堆雪。水無源,水的胸懷更遼遠無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天在他的懷中,魚蝦水草也他的懷中。湍急處,他載你奔流而行;平緩地,他幫你推開那些花條柳稍的迷惑,勸你快快向前。水也收留那些不安分的旅行者——落英或嫩芽,甘願做他們的足,卻給他們在漂流中烙下最深刻的一課:遊歷者將註定孤獨,匆匆告別每個新的朋友,永遠再無法上岸萌發一個安定的家。遂慷慨容納他們一生,接受那腐爛的屍骸。他包容萬物,也洗滌萬物。他潔淨老嫗粘滿黃土的衣裳,洗滌那些被汙染的心。智者智者,他能容納天霄之冰晶,匯聚萬物之雲露;更懂偶爾發發脾氣,衝去那些罪惡的代價,給那些被玷汙的心靈重新留下空白。水是上帝用眼睛幻化而來,有博大的視野,有洞悉和規戒的精魂。
山像那閉眼的老叟,傾聽著,忍受著,寬容著並微笑著。水便是那博愛的長者,觀看著,體味著,包容著並規戒著。山說:「你的胸懷不夠開放,為什麼包容萬物卻不接納萬物?」水笑:「你的態度太肆縱容,為什麼甘願做心靈的依靠,卻不驚醒那些夢中之人?」山道:「我的包容永世永代,我願為瀑布裂身,也願作無助人類的大傘。而萬物性本善,納萬物之心怎不可在夢裡點醒夢中之人?」
水答:「我的包容,靈動而匪測,容萬物卻不納萬物之惡,我繞過盤石,願溫柔地留下一抹青苔,裝飾他的頑固。」……
山水的對話將在六合中延綿,天地包容了他們長久打擾,聽,他們還在竊竊私語。而人們將以怎麼樣的心來包容這片天地呢?
第二篇:包容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徵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
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佛經有言:「一念境轉。」同是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能夠興師復仇,一雪前恥。他可以忍受臥薪嘗膽的苦楚,卻在滅吳後下令誅盡吳國宗室。他懂得隱忍,卻不懂得包容。齊王韓信未發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一之後,再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
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但那是在喪失了迂迴的耐心後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筆下的阿Q,聽到人家說「疤」、「瘌」、「禿」、「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後來甚至連「燈」字也不許別人提了。「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而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也註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然而,包容不等於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繫的,無節制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於隱忍不發。「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天。包容則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更不等於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寧靜致遠。康德告訴我們「只有兩樣事物能讓我的內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衝突不斷,「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我願!
第三篇:包容
包容是人類的美德,不,它是人類最為寶貴的意識。包容是文明的標誌、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
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一個依賴「包容」創建起來的和諧的、有機的組織。從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任何生物體都由許多不同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體要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要維持其作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包容」。如果組成這個生物體的物質成分鬧起「分裂」,等待這個生物體的就只有解體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機能。
對生物體如此,對社會組織也是如此。人類社會的任何組織,小至家庭,大至社會、國家,要和諧共存,都離不開這個「包容」的意識。人們的性格不同,個性各異,對事物的見解各各不同。如果缺少這個包容的意識,人人各執己見,見面只有爭吵,哪裡還能一起共事、創造和諧美好的生活呢?所以,「包容」也是社會組織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機能。
從人類歷史來看,「包容」總是和繁榮、昌盛、進步聯繫在一起,而偏執、獨斷、專制總是和戰爭、不幸、災難聯繫在一起。「百家爭鳴」,乃有戰國的學術繁榮:「獨尊儒術」,乃有劉漢以後的文化衰頹。大唐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遂有盛唐文明輝耀千古;滿清在外來文明前的閉關自守,終致近世中國的積貧積弱。北大在現代學術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於蔡校長的「兼容並包」:「十年浩劫」中文化學術上的萬馬齊喑,根源在「八個樣板」的「一枝獨秀」。
我以前的鄰居是一對中年夫婦,帶一個上中學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我經常看見他們有說有笑地一起散步。曾幾何時,這種和諧美滿的氣氛消失了。夫婦倆開始頻繁吵架。我下班回家,經常不得不耐著性子欣賞隔壁的「戰爭交響樂」。家具的碰撞聲、瓷器的碎裂聲、男人的謾罵聲、女人的嚎啕聲、孩子的啜泣聲,八音齊奏,此起彼伏。後來,男的帶著孩子離開了,只剩了女人一個人。人整個兒變了,見天陰著臉,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這是缺少「包容」而導致家庭解體的例子。
人類還遠遠沒有學會「包容」。「9。11」以及隨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些不幸的事實不斷提醒我們,人類距離學會「包容」還有多遠。也就是說,我們還遠遠沒有低等的生物體「聰明」。
但是,為了和諧的生活,為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們必須變得聰明,真正學會「包容」。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包容」的意識呢?
「包容」,歸根結底,根源於愛和理解。只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人,才會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場和見解。只有愛,才能消除彼此的敵視、猜忌、誤解,讓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和諧共存。而愛的荒蕪和消亡,將使最親密的人彼此傷害、仇視以至兵戈相向,就像我的鄰居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