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
2023-12-08 06:07:56 1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歡迎大家參考!
【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_範文1】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今天上午,省委在天荒坪鎮召開習近平同志發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講話10周年座談會。省委書記夏寶龍在會上強調,全省各地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認真總結我省10年來的實踐經驗,堅定不移地照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加快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更好地肩負起「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
葛慧君主持座談會,趙一德、熊建平出席,省直有關部門和湖州市負責人、安吉縣幹部群眾代表、部分專家學者參加。會前,與會人員考察了餘村,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考察餘村的音像資料。會上,安吉、浦江、開化、景寧4地縣委書記作了發言。
夏寶龍指出,「兩山」重要思想植根實踐、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引領實踐,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芒,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實際、指導實踐的光輝典範;體現了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是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重要遵循;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闡明了實現「綠」「富」「美」的有效路徑,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的重要指引。「兩山」重要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生動形象、意境深遠,是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核心思想、標誌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成果。「兩山」重要思想提出10年來,深度改變浙江,深刻影響中國,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寶龍指出,10年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我省幹部群眾的共同意願和自覺行動。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形成落實「兩山」重要思想的生態領先優勢;堅持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形成落實「兩山」重要思想的生態治理優勢;堅持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形成落實「兩山」重要思想的生態經濟優勢;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形成落實「兩山」重要思想的生態制度優勢;堅持開展美麗創建行動,形成落實「兩山」重要思想的生態建設優勢。浙江10年的探索實踐,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了生動現實,成為千萬群眾自覺行動,充分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兩山」重要思想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充分顯示了「兩山」重要思想的先進性和前瞻性,充分彰顯了「兩山」重要思想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強勁的實踐推動力,「兩山」重要思想必將進一步引領我國包括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
夏寶龍強調,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肩負起「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就要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引,堅如磐石有定力,綠水青山自圖強,加快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要堅持學在深處,清醒直面問題、看待成績、認識省情、擔當責任,進一步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使我們認識更加清醒、思路更加清晰、意志更加堅定、步伐更加豪邁。要堅持謀在新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把準生態環境新問題,系統謀劃新形勢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集中精力謀劃踐行「兩山」重要思想的戰術問題,創新思路謀劃「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問題,著眼長遠謀劃踐行「兩山」重要思想的體制機制問題。要堅持幹在實處,保持定力堅持不懈地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精準發力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嚴實著力以好作風創新業績,實實在在地抓,真刀真槍地幹,以實際行動繪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畫卷,努力開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境界,繼續在全國發揮先行和示範作用。
【習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演講稿_範文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1.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則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對此,他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我國,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脈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於毀林開荒、濫砍亂伐,這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樓蘭古城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這些深刻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
中華文明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關於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都蘊含著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中華傳統文明的滋養,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進入新世紀,又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汙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
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切實把工作抓緊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2.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可持續發展,重視加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能源資源約束強化,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況嚴重;一些地區由於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全國一些地區持續遭遇霧霾襲擊,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各類環境汙染呈高發態勢;等等。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空間和後勁將越來越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帳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走過「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在發展過程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搞了一堆沒有價值甚至是破壞性的東西。再補回去,成本比當初創造的財富還要多。上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有些國家和地區,像重金屬汙染區,水被汙染了,土壤被汙染了,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西方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教訓極為深刻。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建設現代化國家,走歐美「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應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走老路,去無節制消耗資源,去不計代價汙染環境,難以為繼!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3.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
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切實把能源資源保障好,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這個紅線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將危及生態安全、人民生產生活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非採取最嚴厲的措施不可,不然不僅生態環境惡化的總態勢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而且我們設想的其他生態環境發展目標也難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要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對於生態保護紅線,全黨全國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體系,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區定位發展,嚴格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要堅持陸海統籌,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來自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把節約資源作為根本之策。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全面推動能源節約,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加強水源地保護,推進水循環利用,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著力推進顆粒物汙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汙染和土壤汙染綜合治理,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溼地面積,維護生物多樣性,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全球氣候治理,中國因素不可或缺。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並重,承諾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在推進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積極承擔與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從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為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4.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猶如「指揮棒」,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要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完善領導幹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必須嚴肅追責。
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搭好基礎性框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範、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槓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要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通過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新格局,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