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作文1000字
2024-11-01 18:00:10
文明,離我們不遙遠!有時,它就在一個動作、一個神情,小編收集了文明之旅作文1000字,歡迎閱讀。
第一篇:文明之旅
在我眼裡,文明是一朵嬌豔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獨秀不是春天;在我眼裡,文明是一棵偉岸的樹,但我明白,一枝獨秀不是挺拔。文明,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
就在上次,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文明帶給大家的幸福!
記得那一次,我們一家聽說了佛山市創建了全國文明城市,個個都不亦樂乎!媽媽說:「嗯,作為一個文明城市中的市民應該感到自豪!」爸爸也應和道:「是的,我相信這個文明城市的稱呼也是來之不易的!也是靠大家共同努力而換來的!」我在一旁一知半解的不停點頭,但又問:「那爸爸,我們也來找找文明的舉止吧!」爸爸一拍桌子:「好!」於是就這樣,我們一家人踏上了尋找文明的旅程——「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正當我唱著輕快的兒歌正拉開車門時,爸爸一把拉住了我的手皺了皺眉說:「誒,不是說要為文明城市出份力嗎?」聽了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後,過了良久我才恍然大悟:噢!原來我們家也要做一個「低碳」的環保行動啊!我向爸爸會意地笑一笑,然後又羞愧地低下了頭。媽媽帶著我們租了三輛自行車,開始穿梭於文明之中。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好不快活!特別是看到了煥然一新的景色,更是不亦樂乎!就在這時,在我眼前上演了這一幕:一位老人被一個年輕人撞倒了不單止,年輕人還在一旁破口大罵:「你個老不死的,敢撞我,是不是活得不耐煩啦!」由於年輕人的嗓音太大,不一會就有很多來往的路人向年輕人與老人的方向圍攏過去。可是,這個年輕人好像永不休止似的,還在一旁指著老人責罵:「你看,我新買的衣服都給弄髒了,你賠我啊!」爸爸似乎也看不過去了,放好自行車後,撥開聚攏的人群,把老人扶起來過後對老人說:「老人家,您別怕,我們會幫您出頭的。」老人緩緩抬起頭來看著爸爸,眼裡儘是充滿了感激。「你怎麼可以怎樣,明明就是你先撞到這位老人家的!還要做出一副比別人還理直氣壯的樣子!」爸爸終於看不過去了,為老人爭氣。那個年輕人聽了爸爸的話後木訥了一會兒,但還是吞吞吐吐地說:「本來、本來就是她先撞到我的。」聽他的語氣,似乎開始心虛了,大家看到這個年輕人沒理了就都紛紛站出來指證:「是啊,我明明看到是那個小夥子撞到老人的」「嗯!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都這樣!撞了別人還有理了!」這時,我正準備拉著爸爸走,老人突然挽住了爸爸,良久,才好不容易的擠出幾個字眼:「小夥子,謝、謝謝你。」爸爸把微笑著說:「沒事,做一個文明人,就是應該相互幫助。誰對誰錯,誰有理誰沒理,大家心裡都是清楚的的。」說完,瞄了一眼那個「有理」的年輕人,年輕人發現大家都在看他,嚇得後退了幾步,聚在那個年輕人準備逃走時,老人叫住了他:「小夥子,對不起啊,弄髒了你的新衣服。要不,我賠給你?」老人淡淡的語氣中時不時還流露出一絲對他人的憐憫與寬容,在我看來還夾著更多的包容,似乎是「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大度。或許,那個年輕人也似乎感覺到了什麼,良久,他低下了頭,對老人說:「對不起。」這三個字從他的口中說出是多麼的難得啊!就在剛才他還是一副「年輕氣盛」的神態,現在卻有了幾分遲來的慚愧。當然,這「對不起「三字,不單單只是對老人所說的,還是對大家說的。老人的面頰上仍舊帶著那份慈祥,微笑的對那個年輕人說:「人誰無過,知錯能改,就是好的。」我凝視著老人,發現老人的眼眶之中閃爍著淚花,這是幸福的淚光!豁然間,老人的微笑是那麼的燦爛,格外的耀眼,仿佛與那一臉的皺紋有著明顯的對比!就在這時,我豁然開朗:改掉陋習也是文明的舉止啊!不止這樣,彎一下腰撿起地上的垃圾、來住別人正準備摘花圃裡的花的手、、收回正要說出的髒話、禮讓他人······這些都是文明的舉止啊!不但這樣,而且文明的舉止並不難做,動動一下手、動一下腳都會很難做嗎?不!不難做!
過了很久,人群也漸漸散去了,那個曾經自大的年輕人也小心地攙扶著老人遠去、遠去······
文明,離我們不遙遠!有時,它就在一個動作、一個神情、一個感悟、一個微笑…
第二篇:文明之旅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