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荔浦冬至的作文
2024-11-03 18:41:11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1冬至吃餃子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面、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2冬至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節日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想就算是正正宗宗的中國人也無法搞清楚,就像這個節日,冬至是一個節氣還是一個節日呢?
今天早上,我剛剛走下樓梯,就聽見奶奶對媽媽說道:「要過冬至節了,得要吃糯米飯,今天一定要早點回家!」冬至節?我心裡一陣納悶,有這個節日嗎?冬至只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呀,難道它也有個節?真是稀奇!這是怎麼回事?我連忙問奶奶,奶奶回答說:「心宜啊,難道你不知道?冬至節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是從冬季到夏季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要吃糯米飯,就是因為怕晚上肚子餓了,所以要多吃點,特別是像你這樣的人!」「哦。原來是這樣!」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話中有話,竟然說我胖!我氣極了,腮幫子鼓鼓的,滿臉通紅。
中午,爸爸問我:「你知不知道世上為什麼有個冬至節?」我搖了搖頭,接著,爸爸給我講了個關於冬至節的傳說: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老爸講完後,停了一會,又接著說道:「可是,這畢竟還是一個傳說,真正的冬至節由來是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哦,現在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在冬至吃糯米飯不是為了躲避災禍,而是在這天裡休息,祭拜祖宗。」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心裡可真高興。
晚上,媽媽如約早回家。奶奶在廚房中不停地忙碌著,燒了香噴噴、紅白相間的糯米飯,便招呼我們來吃飯,雖然我還是對早上那件事耿耿於懷,但我還是在糯米飯中放了點糖,足足吃了兩碗,吃的肚子滾溜溜的,因為吃飽了晚上才會做個好夢了哦!
不管這是個節氣還是個節日,都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的冬至節過得很快樂,也增長了知識。
3冬至吃餃子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面、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關於荔浦冬至的作文]相關文章:
1.冬至的作文1100字_節日作文
2.描寫冬至做湯圓的作文_節日作文1500字
3.冬至的作文400字_節日作文
4.冬至的作文700字_節日作文
5.冬至的作文600字_節日作文
6.冬至的作文200字合集10篇_節日作文
7.【精品】冬至的作文200字8篇_節日作文
8.【精華】冬至的作文200字7篇_節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