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春節作文600字
2024-10-23 16:28:10
導語: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春節的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傳統節日春節作文
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在這個節日裡人們都會吃餃子、放鞭炮、拜年、貼春聯……
今天,我和姐姐下樓去玩,「哇!家家戶戶門口都張貼著火紅的春聯!」我們來到了一家服裝店門口,只見兩邊各貼著一張春聯,我情不自禁讀起來:「財運享通步步高,生意火紅騰騰起。」我剛想稱讚這幅對聯寫得好,姐姐卻在旁邊笑了起來。我不解,問姐姐:「姐姐,你笑什麼啊?」姐姐捂著肚子笑著說:「應該這樣讀:『生意火紅騰騰起,財運享通步步高。』呵呵。」我很好奇,就問:「為什麼?你這樣讀反了。」姐姐說:「不,對聯應該從右往左讀,是你讀反了。俗話說:『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就是說,上聯貼在右手邊,下聯貼在左手邊。」我點了點頭,看來上初中的姐姐知識就是比我豐富啊。可是,我突然看到這家門上的「福」字貼反了,我怕再給姐姐笑話,就仔細看了看周圍的店上的福字,都貼反了,我問姐姐為什麼他們都把福字貼反了,姐姐點點頭,說:「是因為一個故事: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且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就會給大家帶來好運。」我點了點頭,說:「這些故事真有意思,看來今天我收穫的春節習俗方面的知識還真不少呢!」
篇二:傳統節日春節作文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託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篇三:傳統節日春節作文
快過年了,今年我們是回爺爺家過年。二月七號的清晨我們坐火車,直到下午我們才到爺爺家。
雖然離過年還有十天,但是我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準備辦年貨,清早爺爺提著菜籃去買魚、肉、牛肉……買回來以後還自製香腸,大伯還在炒自己地裡種的花生,哥哥上街買春聯、鞭炮、煙花。伯媽還開滷鍋滷菜,海帶啊、藕……爸爸就殺雞,我和媽媽就貼兩家的春聯、貼門神,貼門神是為了防止年獸入侵,貼完春聯、門神就去洗海帶、藕……我們以前在長沙還從來沒這樣過,都是去超級市場買現成的,而且這裡和鄰居好親熱啊!難得一見。
因為城市很少有挨家挨戶的房子,就算有,也很少親熱。在吃晚餐之前還要先祭祖,於是我們提著鞭炮來到奶奶的墳上,燒紙錢、放鞭炮。在爺爺這裡除夕團年飯必須要湊足十個菜。在餐桌上,我們互相敬酒,不喝酒的就以飲料代酒,相互之間祝福,在我的記憶當中,在長沙只有我們三個人吃飯,也沒說過祝福,吃完飯就開始給壓歲錢給小孩,吃完飯我們大家就出去放煙花、放鞭炮……這裡有各式各樣的煙花、鞭炮,大年初一,我們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還要送補品、禮物。
這就是我們湖北過春節的習俗。
篇四:傳統節日春節作文
我的家鄉在巴馬縣的坡幫村,那裡的過年習俗可真有趣。如果你不信,就聽我說說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把我和哥哥叫過去說:「你們去河邊把我們家的牛、豬、雞、鴨……給帶回來。」說完,把一個籠子和兩條繩子交給了我們,我就拿了一條繩子,心想:「真刺激,我還是第一次去趕牛呢!肯定很好玩。」這樣我就和哥哥高高興興地上了路,一路上我們還看見許多小朋友也跟我們一樣,去要他們家的牛、豬、雞、鴨。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河邊,我一看河邊什麼動物都沒有,更沒見爸爸所說的牛、豬、雞、鴨……只見河邊只有一塊塊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石頭,我就問哥哥:「我們家的牛、豬、雞、鴨……在哪?」哥哥指著河邊的石頭說:「在那裡呢。」接著說:「走,一起去把石頭裝進籠子裡,這就是我們要的雞、鴨、牛、豬等。」我不懈地問哥哥:「這些是石頭呀!怎麼是家禽呢?如果把它裝進籠子裡呢?等真的牛、豬、雞、鴨來了怎麼辦呀?」哥哥坐在河邊的大石頭上跟我說:「因為這是我們家鄉的一種風俗,這些石頭代表了牛、豬、雞、鴨……。每年年三十的早上,這裡的人們都會到河邊來把它們拿回家,先放在門外,到了晚上12點放完鞭炮後才能拿進門放在家裡,表示來年家禽興旺、有吃有財的意思。」我一聽,這才明白。我心想:既然是這樣,我就多拿幾塊石頭回家,我們家明年就家禽興旺,有多多的牛、豬、雞、鴨等。於是,我就和哥哥選了幾塊石頭裝進籠子裡,又用繩子綁了幾塊石頭,就高高興興的拿回了家。
你們說,這樣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
篇五:傳統節日春節作文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徵著一年的開始;標誌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繫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曆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群來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送灶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準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