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永遠是一種美德作文
2024-11-22 08:00:11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遠謙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記尊重別人。」下面是yuwenmi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謙虛永遠是一種美德作文【篇一】
自信也就是說不要謙虛,我將自信喻為一種精神的安慰,一種浪漫。那麼謙虛就是不注重現實,就是不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既然承認自己的潛能,也要承認別人的潛能。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百穀王川,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百川之所以匯集江海,因為它善處於下遊地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正是老子對驕傲作用的寫對,這個社會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懂得驕傲的。凡是那些說話「衝衝」的,行為飛揚拔邑的,目空一切的,往往都是成功人,或者說有經過生活磨難的。
林秀於木必催之。驕傲是一種美德,更重要的,它還有助於你成功的待人方式。我的人生中,我做過很多事,也開括了一些事業,但都由於過于謙虛,而導致事業的失敗。人的潛意識都是驕傲勝的。你沒本事大家會佩服你,但如果表現得太謙虛,傷到了別人的自信時,別人就會告訴你:「少了你地球就不會轉」。
強硬的事物,往往都能持續長久,所以孔子說:「人之生柔弱,其死也無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堅強,其死也枯蒿,故堅強者生之徒,柔弱者死之徒,」這是人生規裡,所以我們做人要「方」,要懂得「圓」,心靈上要有自卑,要有蔑視一切的行為,在行動上卻要富有彈性,懂得傲視他人,讓人表現自己,以謙虛待人,也就是為善下之,而後方能上之。就像老子形容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敗,其無以易之。」天下有比水更柔弱的,而堅強的東西沒什麼能勝過水,真沒有可以代替它的,做水就像水一樣善於以柔克剛。
「江海所以能成百穀王者,以其善上為故能成百穀川,」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明白這個,那麼在人生中就會多走許多彎路。
懂得謙虛是人成熟的行為,自尊與謙虛也正是辯別的統一,要將它結合起來作為我們人生指導的話,最恰當的莫過於IBM總裁送給他兒子的坐右名:「心靈是上帝,行動像乞丐。」心靈上要永遠有謙虛之情,但行動上卻不像乞丐一樣,去乞討,把握一切有助於我們人生幸福與成功的機會。
謙虛永遠是一種美德作文【篇二】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成就,都要永遠謙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忘記尊重別人。」
蘇東坡少年時才智過人,經常受人誇獎,便漸生傲氣,就在自家門前寫了一幅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有一天,一位老者來拜訪,給了蘇東坡一本書,向他請教幾個生字。蘇東坡接過一看,誰知第一行就讀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臉紅了。老者笑吟吟的走了。於是,蘇東坡就重新寫了一幅對聯: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自滿,夜郎自大,否則會鑄成大錯,令人追悔莫及。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人和事。我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最棒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不應該因為別人不如自己而去輕視別人,鄙視別人。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應虛心向他人請教,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且接受別人的意見。無論什麼時候都嚴格要求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爭取做好每一件事情。
謙虛說明一個人很知趣,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有上進心,不滿足眼前取得的成績,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謙虛者平易近人,驕傲者唯我獨尊;謙虛者虛己受人,驕傲者盛氣凌人;謙虛者從善如流,驕傲者心高氣傲;謙虛者喜歡自嘆不如,驕傲者喜歡洋洋得意。所以,謙虛者得以進,驕傲者得以退。
我們的確應該做一個謙虛的人,不能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俗語說,勝不驕,敗不餒,是前人給予我們的忠告,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不要有了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失敗了就把世界的所有溫暖和美好抹殺。
人生在世,沒有一生順境的,偶爾會有波折,坎坷,那是必然的,成就人生的夢想與行走塵世的姿態,是關鍵的一個過程。你可以在事業有成時享受,可以在幸福生活裡沉溺,但是一定要保持一種謙虛的姿態和方式,那樣的你才可以在這個漫漫人生路上讀懂更多的內涵。
一個謙虛的人,會把成功當成下一個旅途的開始,因為深知成功需要努力,假如失敗會把握心裡的承受能力,他不會誇誇其談,炫耀他的成功,之所以是深深的明白,沒有付出哪有回報。
謙虛的人會不在意別人的藐視,不在乎世人眼裡他多渺小,會有無窮的爆發力,那是一種人格歷練的積蓄。在謙虛的人眼裡追求沒有止境,會一往無前。在驕傲的人心裡,對自己的期望太高,往往會摔得很痛。謙虛的人不去攀比自己的得失與擁有,會以一種安靜,淡然的姿態生活。不會因為一句別人的輕視而鬱鬱寡歡,不會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好去攀比嫉妒。所看到的是平和與自然,所做到的是善待自己和身邊的所有人,做一個知足的人。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舞臺上,謙虛很重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用一種謙虛的姿態行走在平凡的人世間,那也是一種修行。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為人處事,要有一種謙虛的心態去相處,不是互相的傷害和彼此的計較,你傷害我,我傷害你,那都是無形的對自己人格的損害。實際人生在世,那有那麼多的順心,那有那麼多的如意。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在別人的言論與陰影下活著的人,那樣會很難受,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一定保持一種謙虛忍讓的態度,人都有自知之明,如果你謙虛的對待別人,對傷害與不滿報予一個微笑,那傷害你的人也會知難而退,怎麼會謙虛的人把傷害當成是一種鼓勵,用安靜的狀態和心境體會自己的生活軌跡,不會有得失的計較,不會有對一切的不理解,會正視自己的不足,會體諒別人的疾苦。實際傷害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你眼裡很心裡放不下,覺得面子才最重要。
謙虛的人展現的是一種美,是人性的美的體現。遇人遇事,都以謙虛和坦然的姿態面對,不去過分追求自己的得失,不去計較自己的面子,實際你謙虛的退步,就是對你人生的歷練與磨礪。你真誠的勸說,是對你人格的一種完善。謙虛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美德,謙虛而正確的對待你身邊的人,或者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我想你就已經正確的在行走了。人活一世,只有自己做到了謙虛,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原諒,實際做到謙虛並不難,關鍵是你生活的姿態,計較得失的心情。謙虛可以得到很多的收穫,友情與親情,愛情與真情都是謙虛的收穫。人生風雨,得到與失去一念之間,學而無涯,謙虛
朋友,謙虛的對待一切,當面對傷害與坎坷時,報予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真誠的微笑,你的人生一樣很棒!也一樣精彩!我深信。
謙虛永遠是一種美德作文【篇三】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
「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
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自古以來,人們有許多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明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就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如果是那樣的話,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然而,就是像他這樣的偉人,還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物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裡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
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不知領域的接觸面小,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20世紀中國作家和文化先驅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事。法國漢學家伯系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絕,不能自已。
林語堂注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贊同或反對意見,只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面有懼色。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嘆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畫。」
謙虛,不僅應成為一種學習態度,更應該成為一種做人原則,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也。在《易經》六十四卦裡,再吉的卦也有不吉的爻,唯有「謙」卦六爻皆吉,這是為什麼呢?《易傳•謙•彖》對此有一個精妙的闡釋:「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把「卑而不可逾」譯成一句白話,那就是:謙虛,是不可戰勝的。
我們每個人都要塑造一種「虛懷若谷」的品質,都要有一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精神。用我們有限的生命時間去探求更多的知識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