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堅守良知的作文
2024-11-22 06:28:11
良知是我們生而為人的一種基本體現,也是所有美和愛心的來源,我們要守住良知,守住最美好的東西。下面是相關的作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堅守良知的作文【篇一】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也許在他們的理念中,每個人來到人世間,生命之神就賦予我們良知。然而,我們痛心地看到,在複雜與忙碌的當今社會,人類所具有的基本本性------良知,正在悄悄的發生變質,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去年,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令人匪夷所思的新聞:由於豬肉價格不斷上漲,某肉包店以廢紙箱與病死豬肉以6比4的比例混合製成的「黑心肉包」,正面向市場進行瘋狂銷售。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劃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道深刻的傷痕,24萬逝者,時光不會忘記,生者永遠銘記與祭奠。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紀念之際,有人卻從中找到「商機」,一家公司樹立了一道「地震紀念碑」,明碼實價「正面刻名1000元,背面刻名800元」。我不知道商家是抱著一種怎麼樣的心態來「紀念」這人類的悲劇,也許在他們眼裡只有金錢與利益。
當看到這些新聞,我內心不由得微微顫抖,商家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他們的做法完全超出道德的最低標準,甚至已經觸犯了法律的底線。
關於這類的新聞還不止於此,「摻沙米」、「注水豬」、「豆腐渣工程」、「黑心棉」「大頭嬰兒奶粉」等等,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詞彙,心裡只有憤怒,內心只有隱隱作痛,真讓人不禁吶喊:天啊,這世上還有沒有良知?
郭沫若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沒錯,具備良知是人類活在世上的的基本條件,良知在一個人的內心中死亡,那麼他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只會遭人唾棄;一個社會的崛起,是正義舉起社會的明天,但正義慢慢的衰退直到淪亡,那麼,明天將會是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只有我們堅守良知,高舉正義,我們的明天會是風和日麗,陽光燦爛。
良知,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是法律的底線,是行為與理智的捍衛者。一個具有良知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不會超出道德和法律的範圍之外,對外對得起天地社會,對內經得起良心的拷問。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良知,那麼他會喪失做人的基本準則,他的人生將會是生為天理所不容,死為人民所唾棄。正如盧梭所說的「良心,你是善與惡的評判者」,因此,我們應該有理由讓這「批判者」深入人心,在我們內心根深蒂固。
當代的青少年,肩負著祖國未來的使命,然而,部分青少年盲目接受新生事物,掌握先進技術卻用於非法之道,網絡黑客、破譯密碼等等,實在不能令人不擔憂,我們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更應該學會堅守良知,讓良知在我們身上根深蒂固,而不是讓良知在我們身上銷聲匿跡。
陽光照在牆上,良知應該刻在心頭。堅守良知,高舉正義。
最後,我想用勞倫斯的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每個人都必須按自己心靈的良心來生活,但不是按照任何理想。是良心屈從於信條,或理念,或傳統,甚至是內在衝動,那是我們的墮落」。
堅守良知的作文【篇二】
文治武功,戎馬倥惚,仍不忘講學,講的就是良知。有一次一個鄉紳請他講學,問他:「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的?」他用原話回答說: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的!」說的多好啊!良知乃個人行走於世間的道德基礎,沒有良知,人同物就沒有什麼差異了;良知乃社會發展的要義,沒有良知的社會只有一條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劑,沒有良知的民族必會走向滅亡。
良知是個人行為的道德準繩,2009年5月7日晚25歲浙江大學畢業生譚卓在過斑馬線的時候被快速行駛的跑車撞死,肇事的胡斌是杭州某高校的學生,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時並不諱言常和朋友飆車。時隔不久,在8月4日晚上,杭州莫幹山路浙江廣電集團門口,一輛保時捷奪走了17歲女孩芳芳的生命,相比胡斌案,肇事者魏志剛同樣是開著名貴的汽車在鬧市狂飆。
縱觀前後兩個肇事者,無一例外都是「富二代」。擁有優越經濟條件的他們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是良知!試想,如果他們尚有良知,那麼會為了尋求生理上的刺激而將他人的生命安全置於不顧嗎?如果他們尚有良知,那麼會「前赴後繼」地「爭當」馬路殺手嗎?祖輩父輩創造的經濟條件給他們帶來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可與此同時,精神上的教育和引導是不是就匱乏了許多呢?殊不知,優越的生活環境究竟是保證他們前程錦繡,還是讓他們連「良知」這樣做人的根本都拋在了車輪之下。
與個人相比,良知對於社會更是彌足珍貴。有一句「笑話」如是說道:「外國人喝牛奶,結實;中國人喝牛奶,結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這句話想必都笑不出來。近些年來,孔雀綠、蘇丹紅、落日黃等化工原料頻頻「走進」食品,而三鹿的「毒奶粉」更是讓國人心寒。作為一名消費者,我不禁要問:企業的良知和社會責任哪兒去了?!
再看看那些撿變質菜來賣的小商販,那些說違心話的記者,那些不以正義而以利益為目的的律師每個人立足於這個社會,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責任,而履行這種責任的動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動。由此,良知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文明與時俱進的社會,筆者不禁呼籲:歸來吧,良知!
堅守良知的作文【篇三】
有一賊大笑說自己沒有良知,王陽明讓他脫掉自己的褲子,他猶豫了,可見,這個賊也有良知。其實,每個人都有良知,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他的內心也有良知。守住良知,世上的溫暖多一分,陰暗少一分。(簡括材料,提出觀點)
良知即為人的良心,人對自己所做之事的自省。一個人擁有良知並不代表不會犯錯,在犯錯後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也是良知。法律是有形的而良知是無形的,良知於無形中給我們的道德規範畫上了一道底線。這份良知,這條道德底線,使我們明白應該做的是什麼,不應該做的又是什麼,使整個社會充滿人情味。(定義「良知」是什麼)
人人都有良知。荀子尊崇「性惡論」,而我更相信孟子的「性善論」。每個人生來便有良知,有憐憫之心,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而致使它們的標準有所不同而已。有的人的良知被遮蓋,所以他們會傷害別人,會犯罪,但這並不證明他們無藥可救,當他們的良知被喚醒後,就會認識到自己極大的錯誤。被稱為惡魔的藥家鑫,撞倒張妙後還連帶捅了她幾刀,他的極端行為是失去良知的,在那一瞬間他只想到了自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惡魔」,在柴靜的《看見》中,有著不同的樣子。他關愛關愛小動物,不願殺生,甚至在他被執行死刑前,有想捐獻眼角膜幫助盲人的想法。由此可見,人人都有良知,那些失掉良知,犯罪的人,並不是一直沒有良知,只是他們的良知暫時被遮蓋起來,相信到了他們的觸發點,他們的良知就會被重新拾回。小悅悅事件的十八個路人,漠視她的傷痛,無情地走過,但事後他們全部都站出來公開致歉。孟子曾說,捨生取義,「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用在良知上又有何不可呢?(人人都有良知,但賢者勿喪耳)
守住良知,就是守住道德的最後一代防線,一旦防線被擊破,道德就會崩塌。有良知,才有惻隱之心。希特勒失去了良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妄圖成為世界霸主,殺人無數,麻木不仁。他是可怕的,亦是可悲的,後人記住的永遠是被標上「惡魔」的希特勒。在浮躁不安的社會中,很多人迷惘不安,但願大家守住心中的良知,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樣,社會便會和睦些,美好些。(守住良知的意義)
在犯錯時及時改正,在憤怒時保持冷靜不要傷人,在法律面前公正守法,在道德面前無愧於心,這些都是一些關於良知的淺薄的見解,但誰能否定它們所具有的意義呢?守住良知,就是守住內心的淨土;守住良知,就是守住社會的安定!(如何做到守住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