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觀察螞蟻作文
2024-11-28 19:27:09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察螞蟻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1】觀察螞蟻
又是無聊的一星期,我像往常一樣早早地寫完了作業,快到五點了,我下了樓準備找夥伴們玩耍,下了樓一縷刺眼的陽光透過我的視野,我想:不錯,是一個「玩」的好日子。我哼著歌邊走邊摘一些花花草草。到了小區的花園時,一群螞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急忙回家拿了個凳子坐在這裡看了起來,一次神奇的發現就要開始了!
我看到:有兩群螞蟻他們聲勢浩大,似乎進行著激烈的搏鬥中,每一個隊的前方均站著一個龐大的螞蟻,我想因該是隊長吧,他們默不作聲的樣子讓我感到極為好奇,我隨手拿起一個小石子丟向他們,他們轉身看著我,我下得退到大樹後面,他們又恢復了以往的寧靜,突然,其中一對的隊長好像生氣的大吼一聲,然後雙方隊員糾纏在了一起,沒過多久,兩隊的人數已經所剩無幾了,突然走出來一個十分嬌小的螞蟻,隊兩隊說了些什麼,他們立刻就不打了,我想他應該這樣說道,和平年代注重的是幸福,快樂,而不是為了芝麻大小的事情糾纏的你死我話,這樣的結局誰願看到,這也是告誡我們,我們要以熱情的心態做每一件事情。
【2】觀察螞蟻
今天,早早完成作業,我和孫天樂到媽媽學校去玩,我們來到後操場,那裡空無一人,我提議去挖螞蟻窩。說幹就幹,找來了幾根木棍,開始尋找螞蟻洞。
我們走進一顆大樹,發現好幾個螞蟻洞。慢慢蹲下來,用木棍挖了一會兒之後,從土裡鑽出來了幾隻大螞蟻,我連忙將它們一一捉住,放到我帶來的瓶子裡,並往裡面撒了一些泥土。這時,我看到有幾隻螞蟻爬上了灌木叢,過了一會兒,它們搬運回去來了十幾隻蚜蟲。你會很奇怪,螞蟻為什麼要把蚜蟲運回去,是不是要把蚜蟲吃掉?其實,螞蟻是為了吃蚜蟲糞便,因為蚜蟲糞便裡含有糖分,螞蟻喜歡吃甜食,所以才將蚜蟲運回巢中,並不會去傷害它們,有時為了保護蚜蟲,螞蟻會去進攻蚜蟲的天敵——七星瓢蟲。
螞蟻們在夏天和秋天中收集食物,以便在寒冷的冬天裡食用。螞蟻的力氣很大,可以拖動比自身重很多倍的東西。如果遇到體型很大的獵物,如蚱蜢、蝗蟲、螳螂等,所有的工蟻都會出動,將獵物置於死地後再將獵物拖回洞中……
這次觀察螞蟻讓我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後,我要細心觀察更多的昆蟲,了解更多有關它們的知識。
【3】觀察螞蟻
天氣越來越熱,夏天就要到了。每到這個時候,就是「螞蟻王國」興盛的時期。
每到這個時候,一到課間,我們就跑去教學樓的樓後,去捉黑螞蟻。這不,費了好大的勁兒,我終於從樓後的幾窩螞蟻中,選出來幾十隻最強壯的工蟻和兵蟻,放進了我為它精心準備的瓶子裡。
我在瓶子裡放了半瓶土,插了幾根鉛芯、一根大螺絲、一個粉筆頭、幾顆塑料小球和玻璃片,還放了一個筆帽當做他們的玩具。
每次回到家,我都仔細地看著我的小螞蟻,只見那些忠誠的兵蟻們在巡邏,一會兒走到這邊,一會兒走到那邊。工蟻們則在一片空地上搬運土壤,好像在挖洞。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瓶子弄掉了,它們做的窩全都被毀了。但是,過了幾天,它們又挖起洞來了,我真為它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
螞蟻挖洞時,就像一臺高功率的鑽土機,每過一會兒,都有一隻工蟻搬上來一粒土。可不要小看這一粒土,「萬丈地道平地起」。螞蟻就是這樣,日復一日,樂此不疲地挖著洞。
看到這個情形,我不禁想到了我:我平時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可每次做題,只要做不出來,我就躲在屋子裡,偷偷地發脾氣。我如果冷靜地想一想,或許就能夠得到答案了。
螞蟻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的學習上、生活中,我們都要做到堅持。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4】觀察螞蟻
我喜歡小螞蟻,所以我經常去觀察。漸漸地我發現了它們有一種堅持不懈、團結一心、吃苦耐勞,遇事不慌的精神。螞蟻是一種極小的蟲類,如果不仔細看,是很難發現它的。它的身體黑乎乎的,像是剛從非洲回來似的。它有六條腿,兩個觸角,非常機敏。你肯定認為它太小,一無用處。但是,它們的力量有多大,你根本沒想過。有一次,我正在上學的路上走著,忽然,我發現鞋帶開了,便蹲下繫鞋帶,正在這時,兩隻小螞蟻正在費力地拖著一塊餅乾。
我發起了興趣,一直在這裡觀察。一會,其中一隻疾步走了,只留下一隻螞蟻。我想:它們一定要放棄了。於是,我繼續向學校走去。中午放學時,我又發現了那塊餅乾,可是,這次卻不止兩隻小螞蟻,而是一群。一定是那隻走掉了的小螞蟻叫來的螞蟻,對!一定是它!它們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挪動,終於,餅乾被拖回去了。這對它們來說,真是不容易的事情呀!又有一次,我在我家的院子裡又發現了幾隻螞蟻,它們也在拖一塊火腿腸。
我想幫一下它們,於是,我拿起火腿腸放在洞口。我竟然沒想到我驚慌了它們,我又將火腿腸放到原處,躲在花盆後觀察它們又會怎樣。過了幾分鐘,它們又來搬火腿腸了,半小時後,它們終於把火腿腸搬回去了。我真為它們成功奪取食物而喝彩。螞蟻這種堅持不懈、團結一心、吃苦耐勞、遇事不慌的精神難道不值得用在我們的學習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