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紀念作文
2024-04-12 20:19:05 1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徵,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裡,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裡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蕩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遊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回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悽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裡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迴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讚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裡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云: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