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感動作文
2024-05-06 16:25:06 1
【參考文章一:回味感動】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
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小學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上寫著「珍重,朋友!」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衝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想起,這世上還有一種心情叫感動。
很長一段時間,我似乎已經忘了感動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還是我的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充斥得沒有了空間?
曾有朋友寫給我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的確,我們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們不再用心收藏起身邊的一絲一毫感動,只有當我們錯過它,再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
總有人抱怨這世上可感動的事情越來越少。可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讀書累了,父母為我們削個蘋果,是感動;口渴了,朋友幫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動;沮喪時,得到一句寬慰的話,是感動;高興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分享快樂,是感動;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樹葉,也是感動……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動著!或許,有時正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他生活在愛之中。」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庸碌蒙住我們的眼睛而無法感受感動的滋味呢?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燻人慾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感動吧!
【參考文章二:回味感動】
這段時間以來,很少能遇到讓眼眶情不自禁而溼潤的情景,以至於曾幾何時因感動而溼潤過的眼睛已乾涸了許久,一直沒有感受到滋潤雙眼的源泉了,然而刻意尋找的感動也沒有了那份共鳴,那種曾讓人心潮澎湃的情愫也已退潮,故感動只有通過回憶了……
場景一:
2010年以前的十幾年,那時候的農村雖然不能說貧窮,但牛耕和人力插秧的時代,一畝田有天公作美,風調雨順之下,雖可以畝產千餘斤,但除去農業稅,減去賣出去給孩子來年交學費的糧後,對一家的吃穿來說也只能是勉勉強強了。那時的日子只能用「湊合」來形容,但每年臨春之際,家家戶戶都不會忘了做上幾架「凍米糖」,那種昔日風吹日曬、辛勤勞作得來的糧食所製成的「凍米糖」,有一種可愛的氣息,吃起來有一種暖心的感覺。因為家家戶戶都有,所以大家相互之間也沒什麼好炫耀的。當處於孩童時代的我們玩累和餓了,總會各就各位回自己家拿糖充飢,有時貪婪的嘴裡銜著一塊,手裡還要拿上好幾塊。大家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大有要比賽的意思哩。如果誰家較遠的話,那麼較近幾家的孩子會很慷慨的分幾塊給「遠來之朋」,而那「遠來之朋」也不忘一句:「下次你吃我家的。」似乎凍米糖成了大家樸素情感之間的「真實寫照」了,而如凍米糖般的情義著實讓人感動。
而如今,逢年過節很少吃到「人情味」很重的凍米糖了,有的只有外裝華麗且美味不遜於凍米糖的市場糖果罷了,實在要吃的話還是有的,但那是從大型商場或超市所袋裝買來的,人家一般也不願意把它放在果盤裡待客,不是因為小氣,而是那東西易潮,放多一會兒就粘粘糊糊的,讓人看了覺得不清爽。所以,人家一般不願意拿凍米糖出來待客,除非你「指名道姓」的要,況且那凍米糖雖晶瑩雪白,切的四四方方規格得很,可一點也勾起不了兒時對凍米糖那可愛的回憶,也難以把如今商業化的凍米糖同感動聯繫到一起。
情景二:
「傷離別,離別雖然在眼前,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張學友的《祝福》大紅大紫時,我還不懂什麼叫漢字,更不知道什麼叫音樂的感動。但隨著高中畢業晚前夕,聽完這讓人熱淚盈眶的天籟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迷戀上了它,因為我覺得所有的離愁別緒都可以在輕哼此曲的時候得到完美的宣洩,自己的靈魂也似乎在感動之餘,得到洗滌從而升華。那種感動恐怕是無可取代的吧!那時的一曲感動的經典可以傳唱幾年,甚至影響一代人,以至於讓我們那個21世紀的班級也相繼頌唱,一首十多年前的歌曲可以讓十幾年後的人去痴迷,這恐怕不是「懷舊」這個簡單而在此略顯蒼白的說辭可以概括和解釋清楚的吧!那個時期所吟誦出的膾炙人口為何可以讓人深深銘記,從而大大的感動?
但如今,沒有往日的盪氣迴腸、膾炙人口,只有現今的快節奏,歌詞無內涵的胡亂押韻,本來「人才輩出」是件好事,可是那種譁眾取寵的喧鬧,讓人片刻激情後便無心回味了。這樣的歌哄哄那未經世事的少男少女恐怕也囉嗦,更何況這樣的「經典」也會過早的夭折。因為沒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情感所「早產」的音樂,是經不起時間的洗禮和記憶的詮釋,更不用說靠它去打動聽者,讓聽者產生共鳴,從而真正意義上的感動觀眾。它們一味的追求個性,一味的張揚,一味自我陶醉,由於沒有很好的情愫涵養,濃鬱的情感,無形中給自己加上了前進的桎梏,從而只有獨領風騷「幾星期」而已,這也讓歌曲的創作者們頭痛不已。如今的歌壇歌曲泛濫,量多質不優,讓人不禁感慨:是我們跟不上時代,還是感動已不復存在?
或許寫這樣的文章或多或少有點懷古傷今,但的確,生活中感動少了,商業的滲入讓感動變味,經濟的侵蝕讓感動便庸俗,時代文化的無定向發展,讓感動穿上了所謂的「包裝」,變得讓我們快不認識了,感動只有通過回憶了,但我們仍期待感動,等待著「濤聲依舊」般的感動讓熱淚再次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