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智能仿生人推動空調舒適研究數據化
2024-01-22 01:55:16 1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體驗,開始打噴嚏的時候,人才意識到自己著涼了。其實,這個時候再添置衣物保暖已經為時過晚了。海爾空調研發團隊在研究智能仿生人時也同樣發現了這一規律:人體在接受冷暖溫度刺激後到產生穿脫衣物的行為,中間會有一段時間差。
在生物學中對該現象有這樣的解釋:人體皮膚下分布著無數的感覺神經元,通過神經元,皮膚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發送並匯總到大腦,形成了冷、熱和觸覺。經過大腦的進一步分析形成了喜、怒等情緒,進而指導人產生不同的行為。從接受刺激到產生行為所經歷的時間稱為為人體反應時。
現階段,行業內普遍採用大量用戶親身體驗來測試空調舒適度。而人體反應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用戶對舒適度的感知。與此同時,採用用戶親身體驗,測試數據還容易受到人體情緒的影響。有實驗結果顯示,人體的喜怒等情緒會反映在人體體表溫度上。通過紅外線感應測試得到的一組情緒熱量圖顯示,在不同情緒狀態下,人體各部位的溫度分布存在較大區別。這說明人體情緒會影響體溫分布,進而影響人體對舒適度的感知的準確性。
從情緒熱量圖中,還可以得到這樣的人體規律:人體溫度最高的區域是頭部和心臟,在紅外感應圖上顯示紅色;腳部溫度最低,顯示藍色。在經過多次測試後,海爾不僅印證了情緒熱量圖對人體體溫的描繪,而且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腳部的非常好的舒適溫度要比頭部非常好的舒適溫度高出2℃。
海爾的這一科研結論還印證了中醫「溫足而涼頂」的說法,即腳部所需的溫度高一些,頭部則低一些。但普通空調的制熱出風則違背了這一原理。普通空調出風,吹頭不吹腳,腳部供暖效果不好,因此制熱效果整體上不盡如人意。在空調研發過程中,海爾研發人員在應用智能仿生人進行產品設計測試時,尤其注重顧及到頭部、腳部等人體神經元分布最密集的部位,研發滿足人體舒適的空調送風方式。
基於智能仿生人技術,海爾研發出了能吹自然風的空調。自然風技術解決了以往空調出風方式固定的弊病,能實現立體出風,吹風更舒適,制熱更均衡。目前,該技術已應用在海爾舒適風系列掛機上。未來,海爾仿生人將應用到更多行業舒適度研究領域,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