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
2024-01-23 04:46:15 2
走進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進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小編收集了20xx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歡迎閱讀。
20xx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一】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澱了眾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經典,湧現出了難以計數的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物。走進經典之中,我們會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論語》,我們懂得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之道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我們學會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智慧;我們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惜時如金,我們還理解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敢與執著。
走進《史記》,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自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成長畫卷,我們更感受到了司馬遷身殘志堅終成巨著的頑強與不屈。吟詠李白,我們驚嘆「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奇特想像,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情懷。誦讀杜甫,我們感動於他身處貧困卻思索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泛舟赤壁,我們不僅領略到「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美景觀,更感受到蘇子身處逆境卻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欣賞《竇娥冤》,我們不僅了解了封建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而且感受到了作者關漢卿揭露黑暗的勇敢與犀利。
閱讀《三國》《水滸》,我們感受著戰爭的慘烈和忠義的價值。
賞析《紅樓》,我們在驚嘆賈家的奢華糜爛的同時有流連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敏銳的洞察力。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經典著作浩如煙海。走進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樣,清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走進其中,你能領略學習的樂趣,明白什麼是忘我,什麼是充實。在經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藝術,文學的境界。
同學們,想想你自己,面對愈來愈那學的學業知識,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執著?面對與同學的摩擦,你是否選擇了楚莊王的寬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馬遷的頑強?在個人愛憎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你是否明白了蘇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進經典吧!走進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進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我們行動起來,走進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完善自我。
20xx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二】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為那些古詩詩文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關係不大,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晦澀難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對此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老師傅。我在一邊看他在幹活,他拿著水管找到水平方向,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反腐衡量,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裡。』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還有一次,我去一個服裝店買衣服,服務員滔滔不絕地介紹著各種衣服,我有些心煩就說:「我長得又矮又胖,穿上不好看。」她說:「大姐,看你心廣體胖,多有福氣。」一句話說得我樂滋滋的。她會用《大學》裡的一句來討顧客的歡心。這兩件事告訴我,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溫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梁倒塌,彭州市10萬群眾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總理在電話裡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總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我們的總理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總理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裡抱著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著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才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跡,也才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繫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於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裡,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
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儘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儘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因為我是一名教師,站在講臺上,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要去做一個國學薪火的傳承者。
20xx年傳承國學經典演講稿精選【三】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伴我成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到同學們的朗讀聲,我仿佛穿越時空,走進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裡,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著理性光芒、包蘊著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的這種態度同時也影響著他的學生,他最喜歡的一個學生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那份恬靜和安寧的心境。
孔子關於學習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
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的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論語》裡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瓦市小學書香浸潤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瓦市小學讀書是幸運的,因為這裡有國學經典的薰陶。我來到瓦市小學是幸福的,因為瓦市小學充滿了濃濃的書香味,能夠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