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作文
2024-02-10 10:56:15
導語: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實踐上,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春節來歷的作文,歡迎查閱與借鑑。
篇一:春節的來歷
每逢春節快到時,大家都手忙腳亂地做準備,有的買鞭炮,有的買新衣服或紅袍,有的買紅對聯。
在我腦海中,一個問號在問我:為什麼人們總是這樣忙?我把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笑咪咪地說:「這裡面還有個傳說呢!」我很感興趣,就纏住媽媽給我講講,媽媽講起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一來百姓們就會措手無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隱居於深海,每逢農曆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殺人滅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殺妖降魔,去幫助百姓們。一年離12月30日還差一天時人們收拾東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紀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對…….對不起,我急著趕路一一不小心…..實在是對不起了!」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沒關係,我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這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著往山上跑呢?」老婆婆聽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可不知道,我們這兒,有個「年」的怪獸,它只要一上岸,百姓們都會被它吃掉的,我還是勸你快走吧,不然你也會變成「年」的口中之物了!」老人聽後,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幹嘛怕一頭怪獸呢?」說著拍了拍胸脯。老人住進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來是「年」來了。這次,「年」發現了不同之處:唯獨只有老婆婆家有燈,便仔細看,燈是紅色的,「年」首先是嚇了一跳,之後,猛烈奔向老婆婆家,這時門開了,老人從屋裡走出來披著紅袍,拿著鞭炮,鞭炮發出了霹靂啪啦的響聲,衝著它張開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來了。原來「年」最害怕紅色,和霹靂啪啦的聲音。三天後,村民回到村莊,發現房屋並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對村民說了這件事,村民們一聽,去到老婆婆家,原來,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變的。老人治「年」有三個法寶:紅對聯,鞭炮,紅袍。第二年人們試著用這三個法寶,「年」果然沒有再來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神仙,並把農曆的12月30日,定為過「年」,又叫春節。直到現在,每逢過「年」,春節時,人們照樣是穿新衣或紅袍,放鞭炮,買紅對聯.....!
媽媽講完後,我拍手叫好,原來,過「年」,春節也有傳說啊!
篇二:春節的來歷
傳說春節有四種來歷,下面這個故事就是傳說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裡,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裡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裡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麼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群趕進棚裡,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裡,他們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裡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徵。據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篇三:春節的來歷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