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2023-04-02 01:37:46 2
新型冠狀病毒在2020年打開了「魔門」,隨後是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數十萬隻蝙蝠入侵城市、丹麥、烏克蘭、波蘭等國爆發禽流感、非洲大規模嚴重蝗災...重大災難接踵而至。
仔細檢查每一場災難的開始和結束,這與自然界的生物密切相關。《生活時報》採訪權威專家,揭露人類對野生動物犯下的各種罪行,希望在未來每個人都更加尊重自然,對地球更加負責。
訪談專家
吳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與儀器研究所產業化養殖研究室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汙染與健康研究室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聶京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本文作者|王連燕
|本文編輯|趙家印, 趙紫英人為噪聲「逼瘋」魚類
人類給海洋的發展帶來了各種形式的汙染,其中經常被忽視的人為噪聲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
海洋中,人類噪聲主要有三種類型:船舶噪聲、聲納噪聲和水下工程噪聲(如水下打樁、水下鑽井和爆破噪聲等)。)以常見的船舶噪聲為例,其聲強一般為150~200分貝,隨著船舶密度的增加,每年增加0.5分貝。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的聲音強度只有大約125分貝。海洋生物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吼聲中。
噪音會導致海洋動物改變漂浮和潛水的規律,改變它們的發音,甚至導致它們躲避障礙物和發生致命的碰撞。一些研究表明,聲納產生的噪音會干擾鯨魚和海豚利用自身聲音捕獵的能力,因此一些鯨魚,尤其是突吻鯨,受到驚嚇,促使它們衝出水面,並造成危險後果。
海洋動物暴露在高強度的聲音中也可能導致暫時的聽力損失或降低靈敏度。當聲音強度足夠高時,動物的聽力將永久喪失,靈敏度將永久減弱。對某些物種來說,噪音甚至更直接致命,例如,鱈魚和其他帶有可膨脹氣囊的魚會因噪音而爆炸並死亡。
目前,海洋深處的海水吸收聲波的能力比工業時代之前下降了40%,這意味著海洋生物也將急劇減少。
光汙染使蛙蟲不育
今天,這座城市夜晚燈火通明,沒有燈光的月亮和星星映襯著它。當光輻射增加到一定量時,就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造成「光汙染」。動物也是受害者之一。
人類光線擾亂了許多夜行動物的晝夜節律,其危害不亞於棲息地的減少。如果周圍有強光,喜歡在晚上唱歌的青蛙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雄蛙不能吸引雌蛙不叫就繁殖。在光線下,螢火蟲無法正常交配。
2019年,美國動物照明研究所參考了200多項獨立研究,並在科學雜誌《生物保護》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夜間大量的人造光影響昆蟲的發育、運動、覓食、繁殖和捕食。」「
瑞典科學家發現,當飛蛾感覺自己被蝙蝠的超聲波定位時,它們會在沒有明確路線的情況下潛入水中,以躲避蝙蝠的攻擊。然而,當蛾子暴露在人工光源下時,它們不能正確使用這種防禦方法,這大大幹擾了蛾子的正常生活能力。
事實上,飛蛾和其他夜間活動的昆蟲每年在燈光下死亡數十億次。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雄性知更鳥會用叫聲積極保衛高質量的棲息地,但是靠近有燈光的小徑的雄性知更鳥就不那麼活躍,也無法保衛自己的領地。
不僅受到光汙染的影響,還受到植物的間接影響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光汙染導致夜間授粉者——蛾子和甲蟲——減少了約62%的訪花次數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2018年地球活力報告》顯示,世界上60%的野生動物在44年內滅絕,人類活動直接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最大威脅從1970年到2010年,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的數量下降了50%,其中兩棲爬行動物下降最多,為97%。殺害
199人是許多野生動物消失的原因。例如,加勒比僧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曾經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區非常豐富。然而,由於海豹毛皮和海豹油的高價值,它們被人類不加區別地獵殺,直到2008年加勒比僧海豹被宣布滅絕。爪哇虎曾經是19世紀最常見的老虎之一。然而,隨著它們的棲息地逐漸被人類入侵,這些老虎要麼被毒死,要麼被獵殺。1983年6月,最後一隻爪哇虎在雅加達動物園死亡
在我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廣東有句諺語說吃麻雀可以滋養身體。結果,這種曾經和麻雀一樣常見的小鳥,在官方網站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從「瀕危」升級為「極度危險」這意味著它的野生種群已經瀕臨滅絕。
大羚羊最初分布在內蒙古附近,因為它的角是一種珍貴的中藥。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由於人類狩獵,它完全消失了...據統計,世界上每天有75種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種物種消失。
化學物質毒害無數猛禽
化學物質的使用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一些便利,但它們流入大自然對一些動物來說是一場災難。
Kuang是一種令人敬畏的猛禽,夏季生活在北美西部,冬季飛行距離冬季牧場和農田棲息地1萬公裡。
斯旺森擅長吃昆蟲,如蚱蜢、蜻蜓、甲蟲等不幸的是,當地農民使用殺蟲劑來控制草蜢和蝗蟲的侵擾,已經成為天鵝數量急劇下降和它們種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從1995年到1996年,6000隻天鵝被病毒殺死。在農田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被認為是遷徙途中飛行的猛禽的屍體。雙氯芬酸,一種
獸用止痛藥,是一種用於治療家畜的抗炎藥物。一旦禿鷲撲向服用該藥物的家禽屍體,它們的肝臟將受到影響,並在幾天內死於急性腎衰竭。經過調查,這種物質是導致東方白背禿鷲、長嘴禿鷲和窄嘴禿鷲數量銳減的「罪魁禍首」。
由於化學物質洩漏和免疫力下降,美國的蜜蜂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根據美國馬裡蘭大學和英國農業部進行的一項調查,大量有毒農藥、殺菌劑、除草劑等。這可能是蜜蜂數量急劇減少的原因之一。氣候變化讓動物無家可歸
全球變暖讓一些動物無家可歸北極冰川的急劇減少已經剝奪了北極熊應有的生存空間,甚至失去了「立足之地」儘管北極熊會遊泳,但它們不能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現在它們面臨滅絕的危險。
珊瑚、貝類、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水酸化將溶解珊瑚礁,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動物也將無家可歸。
隨著冰川形成的季節性河流減少,一些溼地受到影響。生長在溼地上的植物是田鼠的主要食物,也是許多鳥類的食物。田鼠的消失使得許多候鳥無法生存,所以它們不得不尋找另一個棲息地。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研究稱,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目前12種最致命的疾病(包括伊波拉、霍亂、鼠疫、昏睡病等)。)傳播得更廣、更快。
氣候變化引起的水環境變化改變了自然環境的水源條件,導致更多的野生動物進入家畜和家禽的繁殖環境,從而增加了受感染的野生動物和家禽之間的接觸機會。
《漫遊地球》說:「最初,沒有人關心這場災難,它只是一場火災,一場乾旱,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希望人類能吸取教訓,不要讓割傷動物的刀有一天割傷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最初由《生活時報》撰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來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