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將軍父親,巴頓將軍豆瓣
2023-04-01 22:33:01 4
巴頓將軍父親,巴頓將軍豆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喬治?史密斯?巴頓堪稱傳奇,很多人認為他是戰爭天才,是20世紀的拿破崙,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
拍攝於1970年的戰爭題材傳記電影《巴頓將軍》,客觀講述了巴頓在二戰中毀譽參半的經歷,並展現他身上那種神魔一體的矛盾性。
二戰史上真實的血膽將軍備受爭議
巴頓生於1885年,18歲時進入私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進入西點軍校學習,畢業後被調往美國第一集團軍任騎兵少尉。
從最初的從軍經歷看,巴頓並沒有什麼不同,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贏得了高度讚譽。艾森豪曾讚美巴頓有一種非凡而又殘酷的推動力。德軍的布盧特裡特將軍也曾說,他是盟軍中最敢作敢為的裝甲兵將軍,一個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性和雷厲風行的人。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次年11月,巴頓作為北非遠徵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了北非登陸戰役並佔領法屬摩洛哥。1943年7-8月,巴頓指揮美軍第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搶在英軍將領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該島首府墨西拿。
1944年諾曼第登陸後,巴頓率第3集團軍跟進,8月進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隨即協同盟軍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在當年12月開始的阿登戰役中,他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託捏的美軍,打退了德軍。
1945年3-5月,巴頓率部突破德國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進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邊境。
正是由於巴頓作戰勇猛頑強,讓他收穫了熱血鐵膽、血膽老將的讚譽;但其缺乏政治洞察力,行事衝動、講話直率,也讓他在美國軍界成為備受爭議的人物。
憑藉著北非戰役一舉打響後,巴頓原本是美軍最看重的將領,但他在西西里島戰役時自作主張改變了進攻路線,最後雖為美軍奪得頭功,卻因此得罪了蒙哥馬利。此後,他公開掌摑和辱罵患戰場恐懼症的士兵,遭到了美國媒體的揭露,引發民眾反感。儘管在艾森豪的嚴令之下,他向各方公開道歉,卻並沒有得到諒解,他一度被解除了軍職。
西歐戰場上,巴頓帶領著第3軍團展現了迅猛的進攻力量,以及卓越的局勢預判和戰略擬定能力,但美國軍方始終沒有放任他自由發揮,數次在戰略上、和補給上對他施壓,結果傳出了巴頓功高震主、遭受打壓、功勞被搶的說法。
德國投降後,巴頓被派往斯洛伐克,並被任命為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但在這期間,他陸續發出對納粹友善、對蘇聯仇恨的言論,甚至私下放走納粹俘虜……最終遭到調任,離開了權力中心。
電影裡的巴頓將軍粗暴又詼諧可愛
1970年拍攝的《巴頓將軍》,儘管有影評人士認為電影截取的戰役進程和性格面向不完整,但全篇由巴頓在戰場內外的一言一行貫穿,這位有血有肉的詼諧將軍的粗暴可愛,讓近3小時的影片絲毫不顯冗長和煩悶。
影片從一面美國國旗開始,一聲立正的口令和碰鞋後跟的聲音,一個小人影從畫框正中的下邊框露出來,短暫的升旗時間和十幾個鏡頭,塑造了巴頓的視覺形象:雄糾糾的戎裝,白眉、琳琅滿目的勳章、結婚戒指、天主教教皇贈給的戒指,象徵軍紀的馬鞭,象牙把手槍,美國裝甲第三軍軍徽、炯炯有神的眼睛、四星上將……一個人站在巨大的國旗前,擲地有聲地發表了長達5分鐘的演講,以略帶粗俗的言語,伸張著大無畏的軍人精神。
對於此段,有人說拍攝時值美國侵越戰爭陷入困境,導演特意拔高了人物形象,以達到為前線將士打氣的目的。不過真實的情況是,巴頓的確曾在橫掃歐洲前做過一次著名的演講,有趣的是,當時的他站在一箱彈藥上,身後是一個糞坑。演講在士兵中引起了強烈迴響,更被一些史學家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激勵演講。
為了展現巴頓的氣魄和膽量,電影特意設計了幾個情節:巴頓正在辦公室和兩名盟友研究空戰,此時德國飛機來轟炸,激動的巴頓拔出手槍跳出窗戶迎著敵機就開槍,始終沒有後退一步;在一條大河對面,巴頓嘲諷小軍官不敢過河,此時一顆炸彈掉進水中爆炸,河對岸的巴頓則流暢的完成了上車動作……
打耳光事件裡,巴頓被責令當眾向受害士兵道歉,電影如此展現:幾千名部下整齊集合,將軍走到義大利建築的陽臺上,黯然但鏗鏘有力地做出一番獨白——巴頓倔強的性格躍然而出,落寞的背影則揭示了公眾事件導致的個人悲劇。
可以說,電影儘量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巴頓將軍:熱愛戰爭,具有古典主義氣息,同時謝絕對產生戰爭恐懼的士兵施予人道主義同情;他創造了歷史行軍速度記錄、作戰勇猛大膽,他偏執、愛說髒話,屢因口無遮攔而遭到政治打擊,但他仍是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巴頓將軍……
他也到了了結的時候,戰爭結束他就謝幕了
《巴頓將軍》上映後,很多人提到了電影裡的那名納粹軍官:在戰爭即將結束時,那名軍官看著手中的巴頓照片說,他也到了了結的時候了,戰爭結束他就謝幕了,為戰爭而存在,再不適合這個時代。
影評人士說,電影正是借他之口,一語道破巴頓的悲哀:不可一世、戰無不勝的傳奇將軍在和平年代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巴頓曾說過,一個職業軍人只有一種恰當的死法,死於最後一場戰鬥,最後一場戰鬥的最後一顆子彈。而他在戰後的經歷,恰恰驗證了這句名言。
二戰結束後,失去戰爭動力的巴頓不能儘快適應當前的時局,在遠離權利中心後,他心中憤憤不平,表面上卻玩世不恭,用打獵之類的消遣來麻醉自己。就在1945年12月9日,他在德國曼海姆打獵途中遭遇了一場車禍,同年12月21日,在海德堡一所醫院裡溘然逝去。巴頓的死,是二戰史的一個長期謎團之一,甚至有傳言他的車禍之死是一種政治性的謀殺。但他的逝世,理解他的人卻認為死得其所。
巴頓去世後的第二天,《紐約時報》一篇社論寫道: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槍不離身,篤信宗教而又褻瀆神靈。由於他首先是一個戰士,因而容易衝動而發火,由於它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動而流淚。他是一個奇妙的火與冰的混合體。他在戰鬥中熾熱勇猛而殘酷無情,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他決不是一個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揮官,而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有人曾把他同傑布-斯圖爾特、內森-貝德福德-福雷斯特和菲爾-謝裡登相比,但是他所經歷的戰鬥場面超過他們中的任何一位。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許他寧願在他所熱愛的部下都在忠誠地跟隨著他的時刻死去。他的祖國會以同樣的忠誠懷念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