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八旗:滿清徵服中國的急先鋒
2023-04-01 16:53:22 1
八旗是滿清政權的軍事制度,其整體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構成。很多人認為滿清統一中國就軍事因素而言是「弓馬嫻熟」的原因,實際上還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回顧歷史,不禁提出疑問:為什麼南明沒有和南宋一樣長期偏安於南方?中國的南方擁有眾多的河流及山脈,這些地理因素對騎兵是一個限制,南明完全可以據險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與南宋對峙的金國沒有無堅不摧的大炮,而與南明對峙的清軍卻擁有號稱「威武大將軍」的攻堅利器紅衣大炮,並用它給南明致命的打擊。而操縱這些紅衣大炮的,正是滿清的漢軍八旗。
紅衣大炮本為明朝軍隊擁有的紅夷炮,,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曾誤認為這些火炮是荷蘭人製造和使用的,故稱之為紅夷炮,清廷忌諱「夷」字,遂取其諧音,稱紅衣炮,,,最初是由明朝於天啟年間,1621至1627年間,派人至澳門向葡萄牙當局購買的。此後又聘請葡萄牙技術人員和工匠,訓練中國的鑄炮工匠仿製而成,其威力遠大於明軍原有的佛郎機及其它舊式火炮。明軍用紅夷炮在寧遠及寧錦之戰中重挫了後金軍。後金軍決心學習漢人的火炮製造技術,以繳獲的明軍槍炮為模式,利用歸順的漢族工匠智慧,創造了「失蠟法」,使鑄炮工藝大大進步,並在戰爭中廣泛使用。
祟禎四年(1631年),後金軍曾用自製的紅衣大炮圍攻大凌河城,擊毀大凌河城之子章臺,其後遠近百餘臺俱下,守將祖大壽降。至祟禎十二年,清軍已經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開始時,清軍火炮實力不如明軍,但到松錦之戰後期,由於在作戰中繳獲了大批明軍火炮,清軍火炮實力已經超過了明軍。祟禎十五年四月,清軍以紅衣大炮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松錦之戰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松錦戰後,明軍關外主力被殲,火炮盡落清軍之手,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經擁有近百門紅衣炮,而當時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僅有十門,為清軍進關作戰奠定了基礎。
清軍入關後,在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作戰時,先以紅衣大炮攻克太原城,後分二路追擊大順軍。順治元年十二月東路清軍進逼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固守不戰,次年正月,清軍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此後,李自成即採取避戰的方式流竄,直到在湖北通山縣被害為止。
清軍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後,即把矛頭指向偏安一隅的南明。在著名的揚州之戰中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轟殺攻城清軍千餘人。昔日袁崇煥雖然靠「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寧遠、寧錦二役取勝,但歷史不會重演,因為清軍也已經擁有了紅衣炮。結果是揚州城終在清軍紅衣炮的轟擊下,因城牆崩陷而失守,南明福王政權亦隨後覆滅。清軍在與南明的戰爭中,先後在揚州、嘉定、江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屠城,而這三座被屠城市的失陷都與清軍的紅衣大炮有關,充分說明了當時清軍對大炮的依賴。
滿洲語稱漢軍八旗為「烏珍超哈」,意為重火器兵,而不稱為「尼堪超哈」,意為漢兵。可見清初奪取明室守御遼東邊城之仿製西洋火炮,並用降將管領使用,故有此名號。滿清漢軍八旗的昂邦章京佟養性曾說:「火器攻城,非炮不克」。此時,滿清尚未入關,但已經意識到了火炮這種攻堅利器的作用。由此可見,紅衣大炮是滿清攻佔全國的關鍵軍事因素,而使用紅衣大炮的漢軍八旗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