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什麼會被秦二世腰斬?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2023-04-01 05:01:59 1
李斯,是秦朝的大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始皇還沒有統一的時候,李斯就已經在身邊開始輔佐,並且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大秦國富民強,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貨幣、統一文字更是顯得中國兩千多年政治格局,這樣一位風光無限的人最後竟然也被判處腰斬,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李斯個人簡介:
李斯,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廢分封
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裡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二、文化: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而關於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採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佔其半壁江山,這全是李斯的功勞。
三、經濟:
1.統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後,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採用十進位計數;量制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採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
2.統一貨幣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摺: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後世的影響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折合一鎰黃金。並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李斯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四、社會:車同軌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李斯以京師鹹陽為中心,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後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鹹陽,全長1800餘裡。又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