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之死:為什麼死前是曹操殺了楊秀而不是司馬懿?
2023-04-01 19:35:01 4
楊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楊修學問淵博,極聰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思維超前的人,在封建階級思想佔主導地位的戰亂時期,他能三次下達「招賢令」,放低姿態吸納英才,實屬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跟隨了曹操後,自身的本領和潛能才能挖掘出來,比如著名猛將于禁、張遼等等,可見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準。那麼,如此惜才如命的曹操,本該善待甚至是優待自己的文臣武將,何以最後殺了楊修呢,如果非要殺,為什麼殺的不是司馬懿呢?

這是個問題,而且歷來被很多三國迷們關注,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到底是什麼人吧,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看來,楊修是個頭腦極其靈光的人,在曹操手下官任主簿的他,想來該是非常受器重才是,何以最後落了個殞命的下場。

受《三國演義》影響,不少人認定,楊修之所以有這般下場,純屬「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人喜歡耍耍小聰明,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門拆了,曹操在酥餅盒上寫「一盒酥」,楊修隨即將酥餅分給了眾人,曹操將「雞肋」作為漢中爭奪戰撤軍的口令,楊修馬上令士兵收拾行裝。總之一句話,楊修雖然了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所謂伴君如伴虎,楊修這番該是在劫難逃。
但是話說回來,愛才如曹操,想來也不該因為這些瑣事而要了楊修的命,事實上,真正讓曹操起了殺心的,是楊修的政治立場。楊修的政治立場源自於其父,其父楊彪系屬正統的儒學家,自然與改革派曹操格格不入,而且當初曹操建立政權的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更為楊彪等人不恥,後來甚至發展為於曹魏政權作對,想想之前的崔琰、許攸、婁圭等人,雖不乏曹操舊部,但因其忤逆,最終都沒有好下場,楊修處處耍小聰明揭曹操之短,能長命麼?
另外,楊修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在曹操現則接班人的時候,他站錯了陣營,楊修選擇輔助曹植,並且經過精心策劃,奪嫡大戰中曹植佔了上風,歷史記載「(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也就是曹植幾次差點成了太子,而對立面的曹丕,得到了司馬懿、陳群等一眾謀士的支持,幾番明爭暗鬥,曹丕佔據了主動,隨後楊修等人破釜沉舟,不惜採用誣告陷害的方式,最終慘敗。曹丕稱帝後,以楊修為首的曹植智囊團還有活命的機會麼?

好了,重點來了,楊修既然可以殺,那麼司馬懿呢,哪怕曹操已經洞悉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司馬懿鷹目狼顧,不可賦予兵權,久必成國家大患」但依然沒有對司馬懿下手呢。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司馬懿本人,能忍。幾十年如一日的隱忍,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低調的掩飾自己的內心,讓曹操幾乎找不到可以正大光明幹掉他的理由,這一點,楊修實不如司馬懿。

再者,司馬懿從屬於曹丕陣營,而曹丕又是曹操既定的接班人,曹操自然有所顧慮。更為重要的是,司馬懿聰明,不是楊修那樣的小聰明,而是智者才有的大智慧,曹操雖然對司馬懿心存芥蒂,但是考慮到自己自後,曹丕遇到難以決斷的軍國大事,他第一個想到與之商量探討的人,就是司馬懿,惜才的本性讓曹操捨不得殺司馬懿。曹操最想到自己的兒子,孫子都活不過司馬懿,可謂人算不如天算,曹操一個凡人怎麼能算的過去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