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
2023-03-31 16:01:19 3
全球泥炭地佔地球陸地面積3%,儲存了陸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儲量的兩倍。
2019年世界溼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提出——
溼地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溼地與城市交融
中國綠色時報1月29日報導(記者 李松齡)氣溫上升、海洋變暖、冰雪消融、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通過尋求科學的對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才有積極作用。
2019年第23個世界溼地日即將來臨,《溼地公約》組織明確「溼地和氣候變化」為世界溼地日主題,以突出溼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並以此提高公眾認知,推動溼地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溼地與氣候變化有著怎樣的密切關聯?如何利用溼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對此作出了哪些努力?1月18日,2019年世界溼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引發社會公眾對溼地應對氣候變化的高度關注。為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溼地碳匯的突出價值,本報特邀請溼地專家陳克林,從專業的視角為公眾解疑釋惑。
溼地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碳匯
「了解溼地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需要先從了解氣候變化開始。」陳克林從專業角度切入主題。
氣候變化指的是全球氣候變暖。其主要原因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和甲烷為主的溫室氣體,引發全球氣溫升高。
2016年4月,170多個國家領導人齊聚聯合國總部,共同籤署了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範圍內。應對這一挑戰,節能、減排、增匯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溼地擁有卓越的碳匯能力,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是氣候變化的「緩衝器」。陳克林介紹說,溼地類型多樣,包含了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它們在抵禦極端天氣,緩衝、減少洪澇災害,緩解乾旱,以及吸收、儲存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溼地中的沼澤地特別是泥炭地儲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溼地是如何實現碳匯的?陳克林進一步解釋道:溼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隨著根、莖、葉和果實的枯落,堆積在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的溼地中,形成了動植物殘存體和水所組成泥炭。由於泥炭水分過於飽和的厭氧特性,導致植物殘體分解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十分緩慢,從而有效固定了植物殘存體中的大部分碳。經過千萬年的層層積累,最終形成厚度超過30公分的泥炭地。
科學研究表明,距今兩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消退,森林慢慢生長之後,泥炭開始形成。目前,全球泥炭地佔地球陸地面積3%,儲存了陸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儲總量的兩倍。「顯而易見,以泥炭地為主的溼地是最高效的碳匯,在調節區域環境、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陳克林總結道。
「溼地雖然具有強大的儲碳功能,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溼地一旦遭到破壞,被安全封鎖在土壤中的碳將被釋放到大氣中,溼地由碳匯轉變成碳排放源,將加劇全球變暖進程。」陳克林發出警示。
據測算,全球泥炭地被排乾或燒毀所釋放的碳,是每年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碳量的1/10,佔全球人為活動碳排放總量的6%。而溼地退化所釋放的甲烷佔全球甲烷排放量近1/4。
有關部門開展的調查評估表明,我國泥炭儲量達47億噸,位於四川若爾蓋溼地儲存的泥炭就高達19億噸,平均每公頃碳儲量約4130噸,若破壞1公頃類似若爾蓋這樣的溼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達1.5萬噸。
然而,溼地功能仍然被嚴重低估。隨著城市化發展和農業開墾,世界上的溼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溼地公約》首次發表的《全球溼地展望》報告表明,1970-2015短短45年間,全球35%的溼地已經消失,從2000年起每年溼地面積減少的速度越來越快,溼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進一步加強溼地保護,扭轉溼地流失趨勢,顯得尤為迫切。
2018年,《溼地公約》各締約國認識到溼地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泥炭地、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措施,以更好地藉助溼地生態系統的自然力量,來扭轉氣候變化。
溼地保護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溼地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增加溼地碳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溼地保護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在2019年世界溼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表示。
我國是溼地大國,溼地保護與修復成效如何,直接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通過建立溼地保護政策法規制度、實施溼地保護修復工程、開展溼地調查監測、積極履行《溼地公約》、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會溼地保護意識等,全面強化溼地保護管理工作。同時,在加強溼地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用方面,我國做了大量工作。
特別是自2014年起,我國啟動了重點省份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對分布面積較大的內蒙古、四川等11個省份泥炭沼澤進行碳庫調查,目前已完成6個省份調查試點工作。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制定了《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 》,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計劃和行動,轉化為具體的保護措施,把「保持全國溼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納入了行動總體目標中。如今,我國已進入從「搶救性保護溼地」到「全面保護溼地」的新徵程,從國家到地方,溼地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強。
2018年10月,從《溼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我國常熟、常德、海口、東營、銀川、哈爾濱6個城市憑藉優良的溼地資源、紮實的溼地保護和恢復工作,摘得了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的稱號,佔據首批18個城市的1/3席位。
陳克林表示,這張國際溼地城市名片為溼地保護提供了強動力,將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對溼地保護的行動力,提升城市居民對溼地的認知度,從而推動政府與社會形成合力開展保護,為我國其他城市開展溼地保護提供示範樣本。
常熟 溼地保護與城市發展共榮
豐富的溼地資源是江蘇省常熟市寶貴的財富。然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溼地遭到破壞,水質汙染嚴重。隨著生態意識的覺醒,上世紀80年代,常熟率先在全國開展退田還湖、退耕還溼工程,逐步形成以長江省級重要溼地為主的沿江生態經濟圈,以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尚湖溼地為主的生態核心圈,以沙家浜、南湖、崑承湖等重要溼地為主的生態涵養圈的生態布局,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達65.3%。
常熟
常熟市一貫重視溼地保護工作,將溼地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溼地保護成效指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體系,建立溼地保護管理站,負責全市溼地管理工作。並編制《常熟市溼地保護規劃(2017-2030)》等15項文件,制定出臺《常熟市溼地保護管理辦法》。同時,常熟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與溼地保護制度,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達97%,企業中水回用率超過70%,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率達70%,農村分散式汙水處理PPP模式在全國推廣。
而今,在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常熟實現了全市域、多層次、多維度的溼地保護,實現了溼地、城市和居民的有機融合,為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緊張的地區探索出一條人居與溼地和諧、溼地保護與城市發展共榮的有效途徑。常熟被授予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稱號,常熟溼地保護與城市發展共榮的模式作為最佳案例被列入成果彙編,為全球城市提供了中國方案。
常德 溼地讓城市「綠色生長」
溼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血脈。湖南省常德市擁有西洞庭湖、毛裡湖等多處重要溼地資源,溼地保護率達70.15%。保護溼地,讓城市「綠色生長」,是常德人在2000多年的發展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
在常德,《溼地發展與保護規劃》是確保城市在綠色中發展的綱領,按照多規合一、重點保護的原則,常德制定了《城市總體規劃》《溼地保護專項規劃》等系統規劃,讓溼地保護與發展有序展開,實現「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桃源夢境。
常德
在常德,依託設立常德市溼地保護委員會等專職機構,並以立法的形式出臺《常德市溼地保護管理辦法》等12項法律法規,明確溼地保護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確保綠水青山與城市成長和諧統一。
在常德,溼地保護投入巨大,近年來累計投入390.87億元,用於溼地修復、保護與監測,並建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考核體系,將水環境治理、生態恢復作為溼地保護的主體工作,形成全覆蓋的考核體系。
今天的常德,是一座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海綿之城,一座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產業之城,一座生態旅遊、文化獨特的遊娛之城。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常德正向山清水秀、安居樂業的夢想之城走來。
海口 溼地加速城市走向國際化
海南省海口市是一座集江、河、海、湖、溪五水並存的城市,城市發展史與溼地、水系息息相關,自古有「水城」之稱。近年來,海口提出了打造「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目標,以創建國際溼地城市為抓手,開展了全面的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海口
創建以來,海口先後出臺了《海口市溼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海口市溼地保護修復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等文件。率先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編制實施了《海口市溼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明確到2025年,增加海口溼地面積2825公頃。同時,成立了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局和全省首個市級溼地保護協會,以確保各項行動的有序開展。
在開展溼地保護過程中,海口探尋出一套「溼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以「溼地+水體治理」,建成約1.4萬平方米的八級淨水梯田人工溼地。以「溼地+水利工程」,提升了五源河溼地的生物多樣性。以「溼地+土地整治」,拯救性保護海口潭豐洋近萬畝溼地。以「溼地+紅樹林保護」,改善了海南東寨港生態環境。以「溼地入城+生態修復」,利用自然修復和人工強化的系統綜合措施,讓東西湖重現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景象。
東營 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
山東省東營市,是黃河與大海交匯處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擁有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溼地,是全國溼地、水域生態系統16處國際重要保護地之一,也是中國「六大最美溼地」之一。
溼地是東營的立市之本。多年來,東營始終將溼地保護恢復作為生態建設的基礎常抓不懈。在沿海和荒野地帶,建起自然保護區1處、海洋特別保護區5處、水源地保護區7處,有力地維護了生物多樣性。在城市近郊,建起國家溼地公園1處、國家城市溼地公園1處、省級溼地公園8處,為市民休閒提供了良好去處。在城區,構建起「九橫十縱」的城市主幹水系和環城水系,將城區河流、湖泊、水庫、公園貫通一體。獨具魅力的黃河三角洲溼地資源,成為聯繫境內海洋與陸地、森林與湖泊、城市與鄉村、生產與生活的橋梁和紐帶。
東營
注重科學保護溼地。先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山東省林科院黃河三角洲森林定位研究站,對溼地生態系統演替、生物多樣性、溼地開發利用等開展系統研究,為溼地生態預警與應急防範提供技術支撐。持之以恆的溼地保護管理,有效提高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質量和環境承載力。
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東營樹立目標,「全力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
銀川 塞上湖城西北水鄉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有自然湖泊近200個,在西部乾旱地區十分少見。2009年以來,銀川堅持生態立市,著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西北水鄉,累計投入溼地保護資金約34.5億元,溼地保護率達78.5%。
科學規劃,彰顯銀川特色。溼地是銀川整個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也是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優勢所在。銀川科學編制《銀川市溼地保護規劃(2007-2020)》《銀川市溼地保護與利用戰略規劃(2018—2030)》,在科學指導下,走出了一條符合銀川實際的特色之路。
銀川
嚴守紅線,加快法治化進程。出臺《關於加強黃河銀川段兩岸生態保護的決定》《關於加強愛伊河保護與利用的決定》等文件,為溼地保護提供了法規政策保障。同時,加大河湖水系監管力度,並建立湖泊水系管理與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城鄉河湖水系長效管護機制。
全面保護,改善水系生態環境。近年來,銀川市相繼實施了大規模的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了集防洪、排水、生態、景觀、旅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艾伊河工程,實施了銀川市東南水系建設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對湖泊、沼澤溼地實施擴湖整治、退田(塘)還溼和水系連通等項目建設,保護與恢復溼地面積5000多公頃,新增溼地面積800公頃,恢復溼地植被300多公頃。
銀川溼地面積的擴大和棲息地的恢復,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質量,造就了一道水不斷流、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的溼地生態屏障和「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溼地景觀。
哈爾濱 大美溼地讓城市四季如景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一座臨江而建、依水而興、水繞城轉的年輕城市。這裡有綿長的河流、靜謐的湖泊、廣袤的沼澤、清澈的庫塘,溼地資源豐富且類型多樣。
四季分明的景色打造了哈爾濱享譽世界的夏季溼地節和冬季冰雪節。夏季,溼地享受著陽光雨露,數百種的高等植物以最舒服的姿勢在這裡自由自在地生長,成群的候鳥在廣闊的溼地與河流上追逐嬉戲,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在溪邊盡情地玩耍,呈現出一片動植物歡悅的景象。冬季,溼地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展現出一幅冰雪交融的畫卷。
哈爾濱
2017年,哈爾濱以申報國際溼地城市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溼地保護與修復力度。設立了申報國際溼地城市辦公室,組建了市溼地保護領導小組,出臺了《哈爾濱市溼地保護辦法》,制定了《哈爾濱市溼地保護修復工作實施方案》,編制了《哈爾濱市溼地保護教育讀本》,向社會公眾開放了設施完備的溼地宣教館。一項項行動,鑄就了以政府組織引導、法律法規約束、職能部門監管、社會群眾參與的溼地保護綠盾。近年來,全市退耕還溼面積達3487.92公頃。
哈爾濱成功獲得國際溼地城市稱號,將有力推動哈爾濱溼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標準化與國際化,並為這座東北亞國際大都市發展帶來更多機遇。(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