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精選作文
2024-10-17 16:15:10
熊貓是一種活潑可愛的珍貴動物。它有黑白相間的皮毛,圓圓的臉上嵌著一對大大的黑色眼圈和閃閃發光的小眼睛。頭頂上有著兩隻黑茸茸的耳朵,四肢黑乎乎的,尾巴大而短小,身體圓圓的、胖乎乎的,樣子十分憨態可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熊貓的精選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寫大熊貓的作文】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你們看見過大熊貓嗎?快來看看吧!下面的就是一隻可愛的大熊貓,看它吃的多香呀!笑的那麼可愛。
你們說,熊貓為什麼那麼少,就是因為人類的破壞亂砍樹木,不愛護花草,破壞大氣層,才導致熊貓的減少,所以我們要愛護熊貓,大熊貓可是食草動物知道嗎,最愛吃竹子,但是在動物園裡的大熊貓可不一樣飼養員們給他們餵水果吃。熊貓趣聞:近幾年,科學家的野外隱藏攝像機發現,雄性野生熊貓在樹上留下氣息記號時,會抬起一條後腿,像公狗一樣,然後把尿往樹的高處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大熊貓的社會地位也就越高。好玩吧!跟狗一樣哈哈!真好玩。在北郊的斧頭山上,大家建立起鬱鬱蔥蔥的竹海與森林,形成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1987年,正式建成,現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從事瀕危野生動物研究、繁育、保護教育和教育旅遊的非營利性機構。
你們知道大熊貓怎麼消化竹子的嗎?科研人員發現,大熊貓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簡單,沒有一般食草動物細長的腸道和複雜的胃或發達的盲腸。此外,在大熊貓的基因序列於2009年公布之後,他們還發現大熊貓消化道內缺乏一些幫助食草動物消化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它們是纖維性植物飲食的主要成分)的酶。這讓科研人員感到非常困惑,缺乏這些必要條件的大熊貓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
科研人員利用基因測序技術,分析5000多個核糖體RNA序列,最終在大熊貓體內發現了多種消化道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動物體內的微生物非常類似。這些都有助於動物消化體內的纖維素,而且其中有了7種是熊貓消化道內獨有的。拜拜!
【篇二:寫大熊貓的作文】
大熊貓,乃是國家之寶,全世界只有1000多隻。熊貓胖胖的身體,肥肥的爪子,貪吃的嘴巴,總會給我們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熊貓五分像熊,五分像貓,怪不得人們叫它熊貓。它胖胖的身體,肥肥的四肢,還有那特大號「墨鏡」。可能是熊貓經常熬夜,熬出來的黑眼圈吧。熊貓的毛看著非常光滑,毛茸茸的耳朵不時地伸縮,好像在傾聽什麼。熊貓的尾巴很短。四肢黑黑的,走起來屁股一扭一扭的,逗得我們不笑都不行。
它吃竹子的時候也很有趣,先是緊緊地抓住竹子,生怕有人搶走了美食。接著,它左一口,右一口,津津有味地吃著。它吃竹子時從不「三心二意」我連叫了它好幾聲它都不理我。它吃完竹子,用那胖胖的爪子擦了擦嘴,就懶洋洋地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地。
這一幕,惹得人們合不攏嘴。突然,大熊貓坐了起來,用爪子摸摸腦袋,用好奇的眼光望著我們,好像在說:「怎麼了,出了什麼事情嗎?你們在笑什麼呢?」它這一動作更是讓我們笑得前仰後合,熊貓做出無奈的樣子,然後在地上翻了個筋鬥,像個皮球似的在地上翻滾著。人們看到了連聲叫好,大熊貓好像明白了大家的意思,邁著驕傲的步子走到圍欄邊,一揮手,又往回走,像領導視察似的,我們先是一愣,隨後哄堂大笑。
大熊貓雖然很貪吃,但我把它那種貪吃當做可愛;熊貓雖然很笨拙,但我把它那種笨拙當做幽默。它不像獅子那樣厲害,不像猴子那樣機靈,但它比獅子溫馴,比猴子可愛。這就是大熊貓,多麼可愛啊!
【篇三:寫大熊貓的作文】
大熊貓身體胖軟,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釐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公斤。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付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岭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被稱為「國寶」。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公斤左右的鮮竹。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它會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隻小熊貓。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他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他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大熊貓應該叫「大貓熊「。因為,大熊貓不是像貓的熊,而是像熊的貓,大熊貓是貓科動物。
大熊貓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我愛大熊貓!
【篇四:寫大熊貓的作文】
大家好!我叫大熊貓,你們可能在電視和動物園裡見過我。我可是被全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和活化石,熊是我的親人,小朋友們喜愛的熊大和熊二可能都要叫我「老祖宗」了。
我的頭大而圓,身體肥胖,尾巴極短。雖然我小時候只有小老鼠那麼大,可是我長大以後卻有60-110公斤。我渾圓的體型、憨態可掬的動作和黑白相間的色彩博得世人的喜愛。
我是以竹子為食的素食者,喜歡吃竹葉、竹筍,我長大了的時候一天可以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但有時我也會捕捉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
村民們都喜歡我,因此我有時會大搖大擺地去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唉,回去肯定又要長胖了。
我行動緩慢、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們或其它動物。我如果聽到一點異常聲響,我通常會選擇逃避,因為我的視力不發達,可能是因為我天天都戴著「墨鏡」吧。
這樣的我,你喜歡嗎?
【篇五:寫大熊貓的作文】
我喜歡悠然可愛的北極熊,輕巧活潑的小貓……但我最喜歡的笨拙大熊貓。
我在七歲那年,我跟著媽媽、表姐、表弟和舅媽去七星公園玩,我們看了獅子表演之後,就去大熊貓館看大熊貓。
大熊貓從屋子裡出來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大熊貓,大熊貓的眼睛圓圓的,眼睛旁圍著黑黑的圈,像是大熊貓的「黑眼圈」。
媽媽告訴我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岭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被稱為「國寶」。
我看見大熊貓在「家」旁的竹子林走了一圈,然後拿起一根竹子啃起來,那吃竹子的樣子真好笑。
雖然有人說大熊貓皮毛很白,但是我看了大熊貓後,發現大熊貓的皮毛非常的黃,應該是他滾泥土太多了吧!
大熊貓雖然非常笨拙,但是它非常可愛,受人喜愛,我喜歡笨拙的大熊貓!
【篇六:寫大熊貓的作文】
嗨,大家好,猜猜我是誰?我呀,是貓不捕鼠,墨鏡不離眼,要問我愛啥,我愛鮮竹葉。猜對了,我就是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大熊貓。
我長得很肥,頭圓尾短,體長120~180釐米,體重60~110千克。我的眼睛周圍、兩隻耳朵、四條腿和肩膀部全是黑色,身體和尾巴是白色,腹部是灰黑色,看我長得多有特色。
我喜歡過著單獨的生活,我常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山竹林中,那兒溼度大,溫差也較大,特別適合我,我喜歡吃鮮竹葉和竹筍,而且吃得非常多,甚至我每天還要到泉水或小溪裡飲水。
我不冬眠,不怕寒冷,怕酷暑,我是爬樹的高手,也會遊泳,我的聽覺和嗅覺很靈敏。對,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是天生的近視眼。
【篇七:寫大熊貓的作文】
熊貓是一種活潑可愛的珍貴動物。它有黑白相間的皮毛,圓圓的臉上嵌著一對大大的黑色眼圈和閃閃發光的小眼睛。頭頂上有著兩隻黑茸茸的耳朵,四肢黑乎乎的,尾巴大而短小,身體圓圓的、胖乎乎的,樣子十分憨態可掬。
大熊貓生活在森林茂盛、箭竹豐富的高山峽谷之中。它天生是個近視眼,什麼都看不清,就只能靠它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來尋找食物。在冰雪覆蓋的冬天,大熊貓卻不冬眠。由於找不到食物,它就會爬上樹,摘野果子,或遊到小河裡抓魚吃。在竹林裡,它們拽斷竹子,挑選最嫩的竹幹的竹葉,坐在地上一大口一大口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它們還會用鋒利寬厚的爪子刨竹筍吃呢。它們休息的時候,喜歡靠在粗壯的樹幹上,或躺在茂密的草叢中睡覺。
熊貓不僅是我國的國寶,還是和平使者,快樂明星哦!我國向世界各地贈送了許多只可愛的熊貓,為世界人民搭起了友誼的橋梁。它每到一處,就會給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帶來無比的快樂。熊貓盼盼,盼來了我國的百年夢想——北京2008奧運會。團團和圓圓把我們和臺灣緊緊的團聚在一起。
【篇八:寫大熊貓的作文】
見過國寶——那憨厚可愛的大熊貓的小朋友或許會問:「大熊貓是國寶,那小熊貓呢?」今天我就為大家來解開這個謎團。
在很久很久以前,熊媽媽生了兩個寶寶:一個很小,而另一個卻很大。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得很像貓,所以一個起名叫「大熊貓」,一個起名叫「小熊貓」。大熊貓的顏色是黑白相間的,又圓又胖,看起來老實,憨厚;而小熊貓是棕色的,又矮又小看起來機靈,活潑。
三個月後,大熊貓依然那麼大,那麼肥;小熊貓依然那麼小,那麼可愛。熊爸爸開始教他們打獵了。大熊貓現在體積很大,很快就打到了一隻小鹿;而小熊貓呢?因體積小,打獵很困難,打了幾次也亳無收穫。這時,大熊貓得意洋洋地對它說:「繼續練吧?比起我,哼!你還差的遠呢?」「練就練,誰怕誰?」小熊貓自言自語地說。小熊貓一連練了五天才學會一種本領。大熊貓10天把上百種捕獵方法練的了如指掌,就準備離開父母。「再見了,爸爸,媽媽。」大熊貓激動地說:「我一定會闖出一番事業來的,放心吧!」說完他大搖大擺地走了。
小熊貓呢?用了100天才學會所有的本領。因為它不斷刻苦地練習,熊爸爸教它的捕獵方法達到了運用自如,爐火純青。最終除了獅子,老虎,別的動物都不是他的對手。而大熊貓,自從上一次和老虎一戰受傷後,直到現在都在竹林裡休息,所以他只能吃竹子了…………
二十年後,這對兄弟再次相遇,當時他們倆都激動不已,可大熊貓卻在籠子裡。
「大哥最近生活怎麼樣?」
「哎,都怪我當時驕傲自大,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被獵人捆起來,還關在了籠子裡!」
從此,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籠子裡,而小熊貓,卻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間快活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