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024-05-23 21:54:06 1
篇一:適者生存
達爾文的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本是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法則的介紹,可人不也亦是如此嗎?——題記
只有強者才會被人永遠的記住;或許你會覺得我的說法太過於偏激,可事實就是如此。2012年倫敦奧運會年僅十六歲的葉詩文兩次打破世界,獲得兩枚金牌,這對一名運動員可以說是一生的榮譽,頓時成為人們口中討論的熱點。可當時400米混合泳的亞軍又是誰?又有誰記得?也許只是0。1秒的差距就會改變一生的命運,而強者與弱者就是這0。1秒的差別。
對於我們這樣的高中生來說,眼前的高考就是我們的賽場。每年每年高考過後,人們口中總是在談論著「高考文科狀元」「高考理科狀元」和一些分數上的排名。然而人們都只記住了強者,這些勝利者,而又有誰關注全國千萬考生中名落孫山的學子們。即將高考的班級中總掛出「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樣的標語。《全城高考》中一個個高三學生為了一場考試覺得浪費一秒鐘都是在浪費生命,他們的目的呢;為了高考?不如說是為了成為一名強者。
人們總在說上帝是公平的。沒錯,是公平的,可我們生活的社會不是公平的。我們都不是甘於平凡的人。不要急著否定我的說法,當你看著別人的功成名就你會一點都不羨慕?這是不可能的。甘於平凡的人不是隱居的聖人就是傻瓜。我們不想改變自己兒時的天真,卻被這個社會逼迫著成長,生活有他的生存法則,那就是「適者生存」我們無法改變這個環境就只有改變自己,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名強者。或許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付出比別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也許到頭來還是沒有成功,可我們也不能就這樣庸庸碌碌的過完著每一天。每個人都是有理想的。我們不能每天看著別人在終點的微笑,而自己只能在起點鼓掌。也許你邁出了一步,但當你的世界開出勝利的花朵,你絕對會感謝這一步。當你沒有付出百步的努力,沒有成為一名強者,就不要對這個世界事先放棄。當絕望時在告訴自己一句,「我再努力一下」也許你就真的能堅持到終點。
篇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我們只有不斷地適應,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成功。
譬如在加拿大的夏綠蒂皇后島上,生活著一種小海雀,小海雀一旦孵化,它們的父母就馬上出海捕食,到了深夜,小海雀會聽到父母從遠處發出的呼喚,小海雀就會毫不遲疑跑出洞,穿過茂密的灌木,直達海灘。一路上,它們會不顧一切向前衝。而他們的父母就在遠離陸地的大海上等它們。小海雀在這時候,幾乎會用和路上狂奔同樣的動作在大海上一路向前。
小海雀的爸爸媽媽之所以要這樣訓練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簡單:由於這種海雀的兩翼很脆弱,不能展翅高飛,要在弱肉強食中生存下來,毫無選著,必須學會奔跑、遊水和潛水。
現實是殘酷無情的!古往今來許多生物不能夠適應時間的變化而被淘汰出局。甚至滅絕,遠古時候,恐龍就是很好的例證。然而人類卻以無以倫比的速度,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成為地球上主宰者,關鍵之關鍵,他學會生存,學會了適應新的環境。
再如在那閉關自守的年代,許多人思想比較保守,小民即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缺乏上進心,缺乏進去精神,在外國列強洋槍洋炮面前,表現的那樣軟弱可欺---就像一個溫順的羔羊任人宰割。是新中國的成立,讓中國人揚眉吐氣,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更像一股暖流,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讓許多企業風風火火,充滿生機,家家戶戶邁向了小康,人民群眾走上了富裕。
然而,現在是21世紀,現在的社會是經濟發展更為神速,科學技術更為發達的社會:電話、電視、電腦、手機,層出不窮,不斷推陳出新。農業也實行了機械化,科學施肥。這更需要一大批有頭腦,有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高科技人才隊伍充實進去。話說現在的工作,不能單憑藉簡單的體力勞動,更需要更多地知識及其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再一個現在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中國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社會就業壓力大,許多大學生費了好大勁,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工作,但由於不能適應新環境,光想過安逸四平八穩的生活,再加上心理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總覺得工作壓力大,幹起活來十分辛苦,無法適應,結果總被」炒魷魚」。
歲月催人老,時間不待人!世界的發展腳步在無聲無息之中不斷變化,而世間萬物的變化也層出不窮。你不可能完全改變世界的萬物,但你可以充分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風雲變幻的社會,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讓自己很好的生存,從而更號發揮自己的才能,讓自己對社會多做貢獻。
總之,人要想被現在所處的世界所接受,必須要適應新的化境,不停學習,不斷「充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知識水平,注重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強自信,不驕不躁,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看待發展中的社會。
總而言之,世上的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只有我們不斷學習,全力以赴去適應,才能有機會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生存,這正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一個樣的道理。
篇三:適者生存
兩隻老虎,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一隻被禁錮在牢籠中,一隻自由的在野地裡,但為什麼在交換生存環境後,會雙雙斃命呢?原因很簡單:籠子裡的老虎衣食無憂,從來不會自己去捕食,在野外缺乏最基本的求生方法。不會捕食,不會抗爭,如何能存活下去?野地的老虎,整日都靠自己捕獵來獲取食物,已習慣了這種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卻只能呆在籠子裡,不能到處走動,享受不到捕獲獵物時的喜悅,只能一味地充當消化食物的機器,除了抑鬱而死,難道還會有聲麼別的結果嗎?
環境的力量真的不可忽視,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品行,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當然,環境也可以引申為我們生活中的挫折或遭遇。作為一個人,我們不能像那兩隻老虎一樣,任憑所謂的「命運」操控自己,使自己最終被吞噬。
假想一下,前一隻老虎若是不畏艱難,勇敢搏鬥,不斷鍛鍊自己,會被餓死嗎?而另一隻如果學會享受這種閒適的生活,會因憂鬱而死嗎?而這,恰恰是我們人類可以做到的。
海倫*凱勒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小學三年級學生都能耳熟能詳。那麼,面對困難挫折,她是怎樣做的呢?那就是付出百倍甚至千倍努力,去克服這些對於常人輕而易舉而對她來說如同登天的困難。結果,她憑藉自己的毅力超越了常人。若她當時選擇自暴自棄,那麼,毫無疑問,她只能是平淡的度過一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電影等一千多種成果,被譽為「發明大王」,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被趕出校門。但是他並沒有氣餒,在母親的幫助下,他對讀書產生了濃厚興趣,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適者生存,說的太好了,一個處於困境的人,只有善於在困境中尋找出路並付出努力,堅持不懈,才能不被困難的磐石所壓倒;而一味順從,一味躲避,而不敢抗爭的人,最終會成為時代潮流的犧牲品。
這些在有的同學眼裡可能沒有什麼,但是,仔細想想,是否真的如此呢?在我們的學習中,若用一種學習方法不能有進步,何不試試別的方法呢?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取得進步,為將來立足於社會奠定基礎。
切記!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