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哥哥一生
2024-05-19 13:25:06 1
14.11.16(日)晴(015)緬懷哥哥一生
今天2點15分,我的哥哥包成山因病與世長辭。
現摘錄哥哥的詩友郭儒賢在幾年前為我哥哥出版的詩集《緣情集》所做的序,以寄託我的哀思。
《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情緣》
郭儒賢
一
未見過包成山時,我就從詩刊上讀過他的詩,被他的真情所感動。特別是他在鄉下勞動寫的詩作,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通過別人了解到他下鄉時在白馬石公社,我當年下放到山神廟公社,兩社接壤。相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歷和感受,讓我與他神交已久。
2005年春,我第一次見到成山,是在綠萼詩社的一次給我祝壽的聚會上。成山一進門與我握手,我感到像是老朋友重逢一樣。我們暢談起難忘的歲月,難忘的情懷。當我背誦出他1969年寫的一首七律《掐糜子》:「桃紅柳嫩夢依稀,秋到田園景更奇。翠嶺接天騰驁駿,金糧鋪地動漣漪。刀光映手勤成趣,穗浪拍胸愛若迷。身在山鄉圖畫裡,與農同樂數晨夕。」他聽後非常驚訝。我說:並非我記性好,而是你的詩深深感染了我,引起共鳴,所以我記得很清楚。後來他還回敬我一首詞《臨江仙》。就這樣我們以文會友,一來二去,成了忘年交。
二
想給包成山先生寫出什麼所謂的詩評,但是看到達宇師的《情到痴時自有詩》裡邊精闢的論述,恰到好處的分析,一曰感情的真摯性,二曰形象的鮮活性,三曰語言的質樸性,四曰題材的拓新性。還有顧節維老師的引經據典的鑑賞,分析研究到家了。特別指出包成山的《緣情集》並非盡善盡美,包君成山要知道,「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刪盡冗繁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盼望成山為錦州詩壇肩起承前啟後的重任。老前輩的話,說到家了!那是一顆金子般貴重的心。
吳勉與成山是老同學,又是45載的情誼篤厚的好友,在《成山其人》的序言中,可見他了解之深,我無以復加。網友李不學的《以情馭筆,笑對滄桑》一文,真是慧眼識英才,一眼就看出《母病吟》是絕對好詩,他分析點評得十分透徹,說明了我們遼西詩詞界高人輩出。
三
我就不寫詩評了,我想獨闢蹊徑,從包成山經歷的歲月去感悟他的情緣。
包成山今年是花甲之歲。他1948年出生,與共和國一塊長大,正是「生在解放前,長在紅旗下」。他在幼童時經歷了戰火的洗禮,青春年華飽嘗酸甜苦辣,百般滋味。1964年,他16歲以高出當年一高中錄取分數線的成績卻走進了二高包成山。包成山一進二高中就被選為班級學習委員,接著當上團支部書記,是學品兼優的拔尖的學生。他是十七年所謂的「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貫徹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針,培養出的一個英才。當他風華正茂時,卻遭遇「文革」的襲擊。1966年6月,轟轟烈烈的大批判的狂潮在全國掀起,矛頭直指劉少奇、鄧小平的所謂「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接著大字報鋪天蓋地。二高中也不是桃花源,老師慘遭被批鬥。由於其祖父是「富農」,隔代的他,卻背上了這口黑鍋。教室門前滿牆的大字報說他是「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走白專道路的黑典型」、「黑支部的黑書記」,隨後被打入另冊。冤枉啊!學習好也有罪?不讓他參加紅衛兵組織,不叫他亂說亂動,他只好做「逍遙派」。橫掃「四舊」、靜坐絕食、兩派武鬥,他只能隔岸觀火,只能被動地接受「一鬥二批三改」的教育。不讓他乘火車去北京,他不甘心,決定徒步進京去見毛主席,「裡程九百錘肝膽」。文化大革命對成山來說是一場噩夢。1968年10月8日,在波瀾壯闊的上山下鄉運動中,他和同學被大卡車送到錦西最為偏僻貧困的白馬石公社插隊落戶,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後來許多同學或參軍,或被招工,都陸續返城,而他在山溝裡一呆就是十四年。這難忘的歲月,使開始思考,並用詩的語言記錄自己的感慨。「文革」將美麗變成醜陋;將高貴變成低賤,將思想變成盲從,他無力改變客觀存在,只能「手握紅書作指南」了!
他學農,播谷,春種,夏鋤,秋忙,種菜,掐糜子……在勞動中尋求快樂。他思想感情還是單純的,只能適應環境。不適應又如何?
四
當年,毛主席這句話說的很對「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鄉下老百姓看出有才華,極力推薦他到師範學習,然後回來教書。於是三尺講臺,有了他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在《園丁情志》中寫出:「園丁豈可清閒,為幾畝春苗緊周旋,願課兼文理,班帶複式;啟蒙增智,德育當先。小樹今朝,棟梁來日,立地擎天多壯觀。雄心在,付千辛萬苦,絕不食言。」正當他施展才能,不舍晝夜為農民子弟盡職盡責之際,1974年的「反擊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回潮」又興風作浪,他一夜之間又成了黑典型。被白馬石公社師生大會批判後,由中學教導主任貶職到只有四名教師的一個村小學當負責人。他在搬家途中沉吟道:「勤勉偏因勤勉辱,赤誠竟自赤誠罰。」當時是由於北京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五年級上學的黃帥被老師批評了,她給報紙寫信,卻被江青利用她來反對「師道尊嚴」!於是全國各地來反潮流!卻深受其害。黃帥與張鐵生一樣是四人幫的整人的政治運動工具,也是社會畸形的產物!1979年9月5日,黃帥跨進了北京工業大學的校門,開始了人生新的旅程。當時胡耀邦說:「黃帥考了320分,不錄取,小孩子犯錯誤,能讓她自己負責嗎?有的同志就沒有大眼光。黃帥如吸取教訓,四五年後也可能了不得。一個人有正反兩方面經驗,就很了不起。」然而包成山的無辜,何處去講理?
粉碎「四人幫」以後,國家又重視教育了!公社黨委調包成山到白馬石中學任校長。他寫出《重返校園二首》:「從教當年動亂中,丹心一片苦經營。肩挑重擔推難忍,胸有良謀幹不成。一介書生耕地壟,幾番夜夢做園丁。而今步入中心校,定讓學苗又樣紅。」
毫無疑義地說包成山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的。他將火熱的青春年華,毫不保留貢獻給教書育人的神聖事業。儘管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風吹雨打,「幾次含苞萼欲凋」,但他不消沉,「劍氣上雲霄,生我何甘落寂寥」,意志堅定,信念永恆。
他不攀比,不動搖,儘管許多同學參軍入伍,招工回城,推薦上工農兵大學,都是沒有他的位置,還是埋頭苦幹,為祖國的未來盡心盡力,實在是難得的雄心壯志!
五
「文革」中有一個知青叫柴春澤的號召大家「紮根農村一輩子」,在農村安家落戶。包成山沒有號召過,但是他卻以實際行動做到了。1974年他與本地女青年登記結婚。他們是經過兩年多的相識,相知到相愛。他們志同道合,在《初次約會》一詞中寫道:「……並肩十裡心相送,今日同行。昔日同行,一樣山川兩樣情」。勾畫出心心相印,互相愛慕,依依不捨的畫卷。他愛詩詞,他妻子也喜歡。他們詩詞唱和,看他妻子的律詩《童年苦》:「家住群山嶺上房,蓬門篳戶好悽涼。弱嬰墜地皮包骨,慈母缺糧淚滿裳。年少喪父立事早,童齡持家嘆聲長。睥睨雙眼千人有,日夜耕讀淚兩行」。他們真的是一對苦鴛鴦!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遇斷腸人。
1975年至1978年,他們有了一雙兒女,組成一個歡聲笑語的家庭。但是婚後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81年他妻子帶著三歲的兒子去支援地震後的唐山重建家園,七歲女兒到錦州爺爺家裡上學,包成山仍在白馬石中學工作,四口人分三處,獨居的他有詩四首:下班,鏟菜,對鏡,夜思。不禁使我想到蘇軾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娟。」之慨嘆。他們以詩詞代信,表達相思之苦。「清秋冷夜彎彎月,單枕隻身蕩蕩屋」,「遙念夫君伏案處,孤燈做伴少紅裝」。
他們也是幸福的,每當夫妻生日來臨均能詩詞互贈,其情真意切,毫無矯揉造作,令人感動,令人信服。
六
包成山的詩詞就是一部現代生活史,言情也罷,言志也罷,那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遙想當年他絕對沒有想過出版發行,成名成家,他們是普通老百姓,留存了生活的足跡。他就是「袒露胸懷留本色,宕開筆墨寫真情。」
《緣情集》包括許多方面,有「事業情志」、「社稷情懷」、「天倫情結」、「伉儷情緣」、「師友情誼」、「旅途情思」、「覽閱情致」……
包成山的人生就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正如他寫道:「誰言往事隨煙去,聞有梅香謝苦寒」;在《梅花》詩中還寫道:「孤標不與百花爭,逸韻清香萬眾傾。覽閱三思何處寄,梅花數點現衷情」。
我不是詩評家,說不清所以然,只不過是成山的詩詞感動了我,我在他的人生坎坷之路與他有過風雨同行的歷程,寫出一點所思所想所感,也許對大家欣賞他的詩集有所幫助。最後我借用錦州德高望重的詩詞理論家、評論家李達宇教授寫給包成山的賀聯結尾:
「文生天籟成佳構,心吐人情是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