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民族的記憶與想像
2024-06-06 14:25:07
曾經的鄉村,是一卷卷藍布封皮的線裝書,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紙上印滿了炊煙、古屋、插秧、刈麥,印滿了拱橋、溪流、杏花、薺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淺唱,長長短短的一些唐詩宋詞,都寫在卷卷線裝書的冊頁裡。
當然,還有滾滾的徵塵,有苛捐猛於虎的悲號,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勞作,有「田園荒蕪胡不歸」的呼喚……
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起根發苗,發展壯大就在農村;農村,刻寫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想像。
商品的繁榮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現,拉開了城鄉經濟和文化的距離。鄉村餵養著城市。衣衫檻褸的鄉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兒子走進學堂,開始了逃離農村,逃離勞動,逃離貧困與低賤的第一步。
思念鄉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戰中的敗北者,戰場上的傷殘者,是激烈的爭鬥之後尋找寧靜地方的療傷者。鄉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納了他們,用源源不斷的溫情和取之不盡的草藥為他們醫治創傷。而這些受傷者往往如受傷的鳥,強健之後,又掙脫農人的雙手飛進城市。農村依然清靜而貧苦,熒麗卻落後。他們遠在都市的子女,西裝革履、粉面彩裙,記憶裡只是星星點點的鄉情,和偶爾由芭蕉暮雨生發出的淡淡鄉愁,卻很少有人想去寫一部鄉村史,像寫一部王朝史那樣,寫鄉村的發生、發展和變遷,寫農人的勞作、災難和貢獻。充滿想像和幽默的鄉村版文學,也只在口頭上流傳,隨風起落;充滿真誠和情感的鄉村版歌謠,偶爾為都市人採集,一唱竟成明星。
廣大的鄉村,如今面臨一次新的機遇,它將以新農村的面貌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對鄉村的親情反哺。可是,我還是有一點杞憂。既往的每一次變革,哪怕是最小的,都傷害過鄉村的美麗與個性。這一次,會不會也有一些難免的傷損?美麗的村舍被單一的水泥樓房代替,寧靜的生活被喧囂的市聲淹沒,一卷古樸柔軟的線裝書,被生生地改造成硬殼子西裝書,千姿百態的鄉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鎮。
鄉村,是我們最後一片詩意的棲居地。保護詩意的鄉村,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命題。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鄉村歷史和文化是一個當務之急。我國的鄉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為整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許多古老村落歷經數千年,保留著深厚的為正史所缺失的寶貴記憶,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證。
如山西長治的八義鎮,名稱源於著名的長平之戰,八位義士阻攔趙括草率發兵抗秦,被剛愎自用的趙括殺害;戰爭結果是趙軍大敗。此地後來立碑紀念「八位義士諫趙處」,村子更名八義村。
像這樣一些有趣的記憶,中華大地的許多村子都有。建設新農村,關心和保護、留存鄉村古老的文化記憶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時期用的那些流行語言替代鄉鎮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麼「羅馬」「阿拉斯加」之類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鄉村。新農村,一定要是中國式的,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一脈相連的農村。
我們的記憶、想像和情感,還在農村。那裡,永遠都應是我們詩意的精神家園。我們要讓鄉村與都市親近,而不是讓鄉村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