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和資料
2023-10-06 21:24:29 2
蘇軾讀書筆記
依然有餘情
——讀《蘇軾》有感
他名震京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夢,也是命運。撇開「官場深似海」,我最想談「情」。談蘇軾,這一曠世才子,給我們留下的情感共鳴。蘇軾將「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贈予蘇轍,手足之情可見深矣。
幾十年來寒窗苦讀,踏青嬉戲,進京赴考,乃至於深陷囹圇,總有一人站在蘇軾身後,心甘情願舍己救兄。貶謫又如何?在兩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恆,千裡之隔仍有情。「借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是為友情而高歌。蘇軾喜歡與各種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無名的讀書人和平民白丁。廣泛的不論階級的「情」才使得蘇軾的詩詞豐富多彩,貼近生活。可垂老時,在海南儋州,只有兒子蘇過陪伴過春節。一輪孤月靜靜地懸掛在海外他鄉的天穹,月光便化作無限的寂寞和蒼涼襲過蘇軾心頭。「搔首悽涼十年事」,蘇軾是重情的,三個一生緣牽的紅顏雖離他而去,他卻始終對她們懷著眷戀與思念,直至生命的盡頭。千絲萬縷的「情」織就了蘇軾的人生。於是,再回顧烏臺詩案,黃州謫居等官場變故,原來依然有「情」。
蘇軾為官,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剛想安定下來,就碰到一場鋪天蓋地而來的洪水。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杖,一身泥水,向禁軍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動了禁軍,他們築起長堤,終於使徐州脫險。與徐州共存亡而結緣,難怪改任時,徐州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深情挽留,「暫別還復見,依然有餘情。」啊。百姓愛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為有「情」,他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九死一生中,被貶黃州,反而出現創作的黃金時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他面對逆境的淡然心態。「鬢微霜,又何妨」多麼豪邁。有時他感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倒覺得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的蘇軾,足當「英雄」。
蘇軾的每段「情」都與傳奇聯繫。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時間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華。如今,依然有餘情。篇二:蘇東坡傳讀書筆記《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我讀的《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寫的傳記。全書按照蘇東坡的人生經歷分成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與流放歲月。作者對蘇東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辭賦進行解讀,從而分析蘇東坡的心理性格。縱觀蘇東坡一生,只能對其才智讚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志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
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東坡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秘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
蘇東坡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東坡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雖然後世美譽甚多,但是蘇東坡留給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經想要自殺,他也曾經在文字獄中承認莫須有的罪名,他也因為高調而得罪了不少人,這些政敵們出於利益和妒忌對他進行了無情的迫害。但他,絕對是一個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釋道在他的身上有著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進取,正義,也有佛道的灑脫出世。他即追求長生不老,健康長壽,也不放過品嘗美味的機會。他有文人的優點,卻沒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氣,反而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黃州這個苦寒之地親自開墾,做一個躬耕的農夫。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對蘇東坡的整體感受,全書共分為四卷,而卷三「老練」在我看來就是他內心真正的平靜。
蘇東坡在寫詩做賦、當官之餘,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與其弟子由交流,頗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見解,把各家思想融合併用於自身。一般的,一個人需要有信仰來支持他的靈魂,有追求來引導自己的道路,有理論來化解自己的憂愁,有動力來使自己奮鬥。對於東坡這一個兩遭貶謫遠遷的人,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論更為完備吧。年輕時,他繼承了父親蘇洵的狂放不羈。他寫諷刺詩、寫訴狀、寫奏章勸皇帝改變觀念,因而遭受打擊。在被貶謫後,在向南的漫漫長路上,在南方的蠻荒之地,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他參悟了生命的真諦。「出輿入輦,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寫給自己晝夜觀看的。「失去人間美好東西的人,才感覺得到人間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頓悟中,「他諷刺的奇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除去對蘇東坡的生平記述,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也極其富有文學韻味: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現其生活上複雜的地方性,並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後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