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巴爾幹半島戰爭(戰鬥民族硬剛美國的戰爭爽片巴爾幹邊界深度解析)
2023-10-13 21:24:05 3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這句富有詩意但暗藏不屈鬥爭意志的經典臺詞,出自我們父輩祖輩非常熟悉的老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和另一部姊妹篇《橋》於「文革」時期引進中國,在那段文化匱乏的時期風靡全國,幾乎成為進口大片的代名詞。
南斯拉夫遊擊隊員與納粹鬥智鬥勇,故事情節多次反轉,完全不輸於現在很多特工電影。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
遊擊隊員的接頭暗號:「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以及《橋》中朗朗上口的歌曲「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
成為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斯拉夫乃至整個巴爾幹半島地區的集體文化印記。
隨著東歐劇變,南斯拉夫解體,巴爾幹半島好像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了。
而當這一地區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時,卻引起了全中國的憤怒。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集中當時所有現代化高科技武器,對僅有170架老式飛機的南聯盟持續進行78天的狂轟濫炸。
北約軍事指揮官稱,要把南聯盟「炸回到石器時代」。
期間,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也遭到美國所謂的「誤炸」,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三人被炸身亡。
三位中國新聞工作者,成為美國幹涉南聯盟內部事務的犧牲品。
邵雲環、許杏虎、朱穎烈士
這一地區的動蕩並沒有因為北約的炸彈而平息。2017年,美國操縱科索沃議會全票通過,單方面宣布建立軍隊,這個平靜但暗潮湧動十幾年的地區,局勢再度緊繃。
從沙俄時代就積極參與巴爾幹博弈的俄羅斯,一直支持著同族且擁有共同信仰的塞爾維亞人。
俄羅斯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一直存在。
2019年是科索沃戰爭爆發20周年。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俄羅斯與塞爾維亞聯合製作這部電影《巴爾幹邊界》,上映時間就選在科索沃戰爭爆發日前3天。
電影《巴爾幹邊界》
巴爾幹半島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臺詞「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不僅表現了巴爾幹地區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歷史氛圍,用來概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充滿仇恨的糾結史,也是一語中的。
我們形容巴爾幹半島,使用最多的詞語就是「火藥桶」。
這個地區在歷史上似乎就沒平靜過,內部各民族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地區以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大國在此明爭暗鬥。
尤其是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幹半島一顆小小子彈的蝴蝶效應,讓世界陷入戰火。
巴爾幹的空氣始終在顫抖,天空一直在燃燒。
這裡之所以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火藥桶」,有著多層次複雜的原因:
1. 地緣政治層面:
巴爾幹半島位於亞洲、歐洲、非洲三大地區文明的交匯點,對於西歐、西亞、北非以及俄國勢力範圍來說,這裡都是前線。
所以,誰能控制這個地區,誰就能遏制其他勢力的推進。
正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巴爾幹半島在歷史的發展中無法獨善其身。
只要半島內部一亂,周圍的大國就過來亂中取慄,趁機扶植傾向自己的勢力,把戰略前沿向前推進。
巴爾幹半島亂局,先天就帶有大國幹涉的必要條件。
以冷戰為例,英國首相邱吉爾有一句關於冷戰的名言「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
其中所說的亞得裡亞海,就在巴爾幹半島西側,而的裡雅斯特也是西方與東方對峙前線的終點。的裡雅斯特,正位於巴爾幹半島與歐洲大陸的連接點。
電影中所展現的交戰方,半島內部是塞爾維亞警察和阿爾巴尼亞恐怖分子,大國勢力是俄羅斯和美國為首的北約。
電影中加拿大特工以醫生的身份作掩護,和阿爾巴尼亞恐怖分子暗中勾結的橋段,可以說是對大國幹預巴爾幹事務的管中窺豹。
巴爾幹地區被歐、亞、非三大洲環抱
2. 經濟基礎層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真理套到巴爾幹半島的結論就是:窮所以亂。
巴爾幹半島地形70%以上都是山地,沒有大面積適合種植糧食的耕地。
即便是有耕地,土地也不肥沃,這裡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適合種植的土地被散碎的地貌分割。
這種自然環境,導致擠在這個狹小空間內的各族人,整天為了吃飯問題相互爭搶。
而且,巴爾幹地區在歷史上不斷被大國侵略,一次次失去經濟發展的穩定環境,一次次錯過經濟發展的時機。
持續貧困,是巴爾幹地區局勢持續動蕩的根本原因。
時至今日,巴爾幹地區依然是歐洲最不發達國家扎堆的地區。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17年歐洲人均GDP排名中,綠色越深地區表明人均GDP越高,也就是越富有;而黃色越深,則代表越貧窮。
2017歐洲人均GDP排名
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南歐(巴爾幹地區)、東歐和高加索地區構成了歐洲最窮朋友圈,其中科索沃地區、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等更是貧困線的下限。
3. 民族矛盾層面:
巴爾幹半島面積大約55萬平方公裡,比四川省稍微大一點。
在這樣一個多山、生活空間支離破碎的地區,擠著塞爾維亞、黑山、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希臘10個國家,以及科索沃地區和土耳其歐洲部分。
可以想像,在四川省這麼大面積的地方,有10個相互獨立的主權國家,矛盾很難避免。
然而,國家多還不是最大問題,最大的麻煩在於:這10個國家,並不是由單一民族組成。
各民族雜居在一起,有些地區某一民族的人口居多,但行政劃分卻被劃在另外一個國家。
比如科索沃,由於歷史原因,這一地區阿爾巴尼亞族人比例佔絕對多數,但主權上卻是塞爾維亞的一個省。
所以,阿爾巴尼亞母國一直支持科索沃阿族人把科索沃分裂出來,其他大國也利用這一民族問題牽制塞爾維亞坐大。
巴爾幹地區各民族之間不共戴天的仇恨,是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激化的結果。
總體規律是:
某一時期某個大國統治巴爾幹或巴爾幹某部分地區,和這個大國親近的種族就會得到統治者的優待和同化,其他民族則會受到奴役、驅逐,甚至屠殺。
導致在各個歷史時期,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族人既當過區域內的優等種族,又當過被其他民族殘害過的受害者。自己民族得勢的時候就佔領原來民族生活居住的空間,自己民族失勢的時候就逃亡或者被宰割。
整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的民族仇恨無法調和,此消彼長,都恨不得把對方碎屍萬段。
4. 宗教矛盾層面:
除了地緣、經濟、種族方面的矛盾,宗教信仰差異也是這個地區持續動亂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大程度上統領了以上幾點問題。
通過信仰不同宗教,各族人將自己與對方明確區分,矛盾又加深了一層。
電影裡有這樣一段劇情:男主安德烈乘坐大巴車來到科索沃邊界,遭遇阿族反派率領的「科索沃解放軍」襲擊和攔截。
大巴車上有一位東正教神父,這位神父成了阿族恐怖分子的主要打擊對象。
神父請求反派尊重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反派頭目則逼神父說「除了真主,沒有上帝」。
神父當然不會改口,立刻被爆頭。
《巴爾幹邊界》展現的宗教矛盾
這段內容非常鮮明地突出了半島上各民族水火不容的宗教矛盾。
僅基督教本身,就分為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幾大分支,而且每個分支內部還有不同派別、不同教會,本來就派系林立且矛盾重重。
而崛起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徵服巴爾幹的同時,又把自己信仰的伊斯蘭教引入到這裡。給這一地區又增加了一種外來宗教,使局面更加混亂。
土耳其人來之前,半島上絕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和塞族人一樣,都信基督教,矛盾還不尖銳。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了統治方便,沒有強行要求巴爾幹各族改信伊斯蘭教,但出了一個損招:
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高額的人頭稅,通過經濟手段壓制其他宗教,並迫使不堪稅收重負的人最終改信伊斯蘭教。
就這樣,雖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互相認為對方是「異教」,但它們在巴爾幹地區卻痛苦地共存下來。
面對巴爾幹複雜的民族狀況,奧斯曼帝國對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等採取殘酷鎮壓的政策,而桀驁不馴且聚居在山區的阿爾巴尼亞人很難打服,土耳其人就採取同化、扶持等懷柔政策。
這種對待不同民族的雙重標準,和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做法一樣。
奧斯曼帝國通過民族宗教政策的分化,使越來越多阿族人改信伊斯蘭教,從宗教信仰上與塞爾維亞人徹底對立。
時至今日,這種宗教對立就像電影裡呈現的一樣尖銳。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不願改宗的塞族人淪為二等民族,大量從科索沃逃亡。
統治者鼓勵阿族人從原始的山裡出來,在原來塞族人的家園定居。
科索沃——這個原塞爾維亞人的核心地區,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開始,逐漸阿族人越來越多,塞族人越來越少。
最終形成地理區劃屬於塞爾維亞,但實際人口卻是阿族人佔多數的尷尬局面,為後來科索沃多次動亂埋下禍根。
從時間線上梳理,巴爾幹半島的歷史從羅馬帝國時期、拜佔庭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沙俄及歐洲列強爭奪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狄托南斯拉夫與冷戰時期、後冷戰及東歐劇變時期,最終到美國為首的北約插手,空氣始終在顫抖,天空一直在燃燒。
這一地區之所以成為「火藥桶」,可以總結出一個公式化的原因:
XX時期,XX統治了巴爾幹半島,雖然在半島上推行了XX政策,但仍然沒有解決半島深層存在的矛盾,反而加劇了這些矛盾,XX幾大勢力再次介入,半島一次又一次陷入戰亂。
俄羅斯為什麼要閃擊普裡什蒂納機場二十世紀末東歐劇變,原蘇聯控制下東歐各國相繼改變社會制度,其中一些國家正好藉此機會獨立。
這股風潮很快就波及到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和馬其頓相繼退出南斯拉夫群,成為獨立國家。
後來所謂的「南斯拉夫聯盟」,僅剩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國抱團。
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波赫建國的過程最曲折。
電影開始,是一段激烈的林間作戰。
這場戰鬥大量使用慢鏡頭製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同時通過對主要人物的逐一剪輯,交代了戰鬥小組的各個成員的身份。
這段內容發生在波赫戰爭期間。
波赫是個國土僅有5.1萬平方公裡(比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小一些)的小國,由於歷史成因,這裡生活著三個主要民族。
波赫戰爭是國內穆斯林族、克羅埃西亞族和塞爾維亞族三族,圍繞獨立建國分歧打起來的。
上文提到,巴爾幹半島內部民族雜居與行政區劃不一致,波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波赫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希望脫離南斯拉夫,因為南斯拉夫的核心是塞爾維亞,但兩族對國家體制有分歧。
而塞族則強烈反對波赫獨立,他們當然支持自己的民族,希望繼續留在塞族主導的南聯盟裡。
這三族人口比例都不佔絕對優勢,誰也控制不了誰,而且素來有深仇大恨,結果波赫戰爭爆發。
令各方和全世界都沒想到的是,這一打,新仇舊恨、內外矛盾總體爆發,戰爭竟在這樣一個小國持續了近4年。
期間籤署了35次停火協議,但每次協議籤完立刻戰火又起。據統計波赫內戰死亡約20萬人,當時波赫總人口才四百多萬。
波赫戰爭讓美國、俄羅斯、歐盟、北約、聯合國等大國和國際組織操碎了心。
最終在美國的積極撮合下,1995年11月1日穆族總統伊澤特貝戈、克族總統圖季曼和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三方首腦,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空軍基地進行緊張的閉門會談。
經過艱苦談判,三方於1995年11月17日籤署了波赫內戰的第36份和平協議,即《代頓協議》。
電影一開始,字幕交代了《代頓協議》籤署,波赫戰爭停火。
《代頓協議》籤字儀式
為了保護這份停火協議的成果,美國決定武力震懾各方,立刻派出北約維和部隊取代聯合國維和部隊。
為了體現虛假的公正性,美國邀請俄羅斯參加這新一輪的維和,但俄軍需要在北約的統一指揮下行動。
最終,俄羅斯不同意受北約管理,但同意具體行動可以在美軍指揮之下進行,俄軍派出一位將軍任美軍指揮官的副手,具體負責俄軍派去的2000名官兵。
所以,電影中俄軍戰鬥小組把俘虜抓上直升機後,一位美軍軍官對他們下命令,俄羅斯指揮官也無可奈何。
主角安德烈忍不住為戰友報仇,把俘虜扔下飛機,進而導致整個小組抗命被遣散。
電影中所表現的從波赫秘密行軍趕往普裡什蒂納機場的空降兵車隊,就隸屬於俄軍波赫維和部隊。
波赫戰事暫停,科索沃阿族人又坐不住了。
其實早在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和馬其頓4國宣布退群時,科索沃阿族也單方面宣布了獨立,並在地下議會選出了自己的「總統」易卜拉欣·魯戈瓦,只不過始終沒有得到國際承認。
眼看來文的不行,科索沃阿族激進派「科索沃解放軍」準備以武力推動科索沃獨立。
「科索沃解放軍」英文縮寫是KLA,即Kosovo Liberation Army,其阿爾巴尼亞語的縮寫則是UÇK,即Ushtria Çlirimtare e Kosovës。
電影中反派佩戴的臂章可以看出,他們就是「科索沃解放軍」。
科索沃解放軍(UÇK)
為了避免科索沃成為第二個波赫,同時也是為了剷除米洛舍維奇這個心腹大患,徹底打垮塞爾維亞,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
美國在轟炸中不僅炸軍事設施,還炸村、炸橋、炸醫院、炸難民車隊、炸路、炸我國大使館、炸電廠、炸人道主義救援……
強人米洛舍維奇再強,最終也頂不住了,被迫於1999年6月9日籤署從科索沃撤出南聯盟軍警的協議,科索沃戰爭結束。
和波赫一樣,戰爭結束,國際社會該派維和部隊過去監督託管了。
這次,俄羅斯吸取了在波赫的教訓,和美國、北約沒什麼好談的,還不如誰先佔了地方誰佔主動權,不能讓北約單獨佔領科索沃。
於是俄羅斯決定一劍封喉,控制科索沃的心臟,也就是首府普裡什蒂納最重要的軍事設施斯利季奇機場。
電影中,俄軍戰鬥小組與2名塞爾維亞警察共同打擊「科索沃解放軍」,防守待援的情節,與俄軍實際軍事行動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虛構這樣一個戰鬥小組,只是為了電影觀賞性考慮。俄軍的行動,實際上是由電影中處於陪襯角色的那隊空降兵車隊完成的。
根據協議,科索沃的南聯盟軍警將於6月12日撤走,駐紮在波赫圖茲拉(Tuzla)附近的俄軍維和部隊6月11日突然得到命令,讓他們前去佔領500多公裡外的科索沃普裡什蒂納機場。
俄軍駐地距機場約500公裡
接到命令後,指揮官挑選了200精兵(約一個加強連)組成15輛裝甲車和三十多輛卡車的車隊,趕在英軍抵達前佔領機場。
此前的談判中,這座機場應該是由英軍接管。
執行這次任務的部隊,是俄軍王牌的空降兵76師。這支英雄部隊參加過第二次車臣戰爭,作戰實力強悍。
俄空降兵車隊一路奔襲,克服重重困難,早於英軍抵達機場。
沿途,俄軍受到塞爾維亞人的熱烈歡迎,被美國炸絕望的塞爾維亞人民終於盼來了他們的老大哥,這一幕在電影中也所有體現。
據報導,當時任俄安全會議秘書的普京非常支持這一行動。
空降兵76師參加過車臣平叛,而普京是當時車臣平叛的實際總指揮。這次這支部隊再次承擔科索沃任務,有一種說法是普京實際負責了這次搶佔機場的行動,只不過行動屬於機密,這種說法無法證實。
俄軍士兵在機場留影
當遠在科索沃的俄軍完成佔領機場任務時,西方世界一片震驚,趕緊詢問。
可是,從葉爾欽到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外交部長、普京、科索沃問題特使、駐北約代表,俄羅斯高層從上到下統一口徑否認三連: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後來俄軍佔領機場已成事實,大家才明白這次行動是葉爾欽總統與幕僚決策下的一次風騷走位。
上有葉爾欽、普京等人的明智決斷,執行這次突襲行動的指揮官也不簡單:尤努斯-貝克·葉夫庫羅夫(Yunus-bek Yevkurov)。
從名字可以看出,電影中尤裡·庫琴科(Yuriy Kutsenko)飾演的指揮官貝克(Bek),原型就是這位俄軍政界傳奇人士。
電影中的指揮官貝克
尤努斯-貝克是印古什人,科索沃維和行動後,他又屢立戰功,獲得「俄羅斯英雄」稱號和金星勳章。
由於他在軍事政治上的出色表現,深得普京和梅德韋傑夫信任。
2008年10月30日,梅德韋傑夫任命尤努斯-貝克替換反恐不力的前任,擔任俄羅斯印古什共和國總統。
這位軍官早已脫下戎裝,成為地方政府首腦,至今仍然在任。
印古什共和國總統尤努斯-貝克·葉夫庫羅夫
教科書式的俄羅斯主旋律電影除了以上歷史背景,作為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合拍片,和美國正面剛的宣傳目的在電影中必不可少。
傳播學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在他所著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一書中,針對不同類型受眾,總結過相應的宣傳原則:
1. 對「我們」國內的受眾:強調我方戰爭的正義性;
2. 對「我們」的敵人:強調敵人戰爭的不義性並瓦解敵方鬥志;
3. 對「我們」(或他們的)盟友:鞏固維護自己和盟友的夥伴關係,離間敵人和他們的盟友;
4. 對中立者:爭取中立者的支持自己;
1. 對「我們」國內的受眾:
電影整體就是對俄羅斯科索沃維和的一次精彩宣傳,虛構的戰鬥小組不多說了,看過電影就知道,這個小組和其他好萊塢大片裡的戰鬥小組一樣,個個都是以一敵百,不死光環附體。
舉一個其他例子:電影中每當俄羅斯維和部隊和裝甲車出現時,背景音樂立刻響起激動人心的俄式搖滾,讓人以為導演在電影中斷插播了一段俄軍徵兵廣告。
2. 對「我們」的敵人:
對敵人的形象,一定要揭露其慘無人道的邪惡形象。電影中的敵人「科索沃解放軍」,其形象被塑造地極壞、非常壞。
不僅敵人很壞,電影還通過阿族激進分子對兒童的荼毒,揭露他們仇恨製造者的形象。
機場大戰前,阿族恐怖分子派了一個小孩前往機場偵察。
孩子臉上毫無童真,有的只是仇恨兇狠的表情,還對戰鬥小組做出殺戮的動作。
家族世仇,是阿爾巴尼亞人的一種傳統,這種仇恨一代一代在阿族人中傳承下去,成為巴爾幹邊界永無寧日的重要因素之一。
童年就被仇恨洗腦的阿族兒童
3. 對「我們」(或他們的)盟友:
電影中表現互為盟友的俄羅斯和塞爾維亞的情節很多,臺詞也出現如「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人並肩作戰」,「塞爾維亞人離不開俄羅斯人」等直接表白。
其中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細節:
強調塞爾維亞內部團結:
雖然大部分阿族人傾向於獨立,但並不可能100%的阿族人都認同獨立,也不可能100%的阿族人都希望打仗。
電影中設置的兩位塞爾維亞警察角色,關係十分微妙。這兩位警察一個是塞族人、一個是阿族人,他們共同承擔著維護科索沃安全的重任,而科索沃亂局正是阿族與塞族矛盾導致的。
但最終,兩族警察還是攜手抗擊阿族激進分子的攻擊。
阿族警察Fadilj親自手刃本族恐怖分子頭目
強調俄羅斯與塞爾維亞人的牢固盟友關係:
在兩族警察加入戰鬥後,戰鬥小組中的成員吉雷伊說,我們這個團隊很特殊,有塔塔爾人(自己)、有印古什人(指揮官貝克)、有白俄羅斯人、有塞爾維亞人(警察Vuk)、有阿爾巴尼亞人(警察Fadilj)、烏茲別克斯坦人(美麗的女狙擊手維拉,演員本人也是烏茲別克斯坦人)。
電影借角色之口,再次強調並整合了一遍俄羅斯盟友。
結語巴爾幹半島,因橫亙於保加利亞的巴爾幹山得名。古羅馬稱此地為「赫穆斯」,希臘語是「血」的意思,所以巴爾幹山又被成為「血山」。
正如其名,這裡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傷痕累累,流血不斷的地區。
科索沃戰亂平息20周年,希望這個美麗的半島從此走向和平安寧,巴爾幹邊界戰火不再復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