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什麼能力挑起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2023-10-15 03:24:03 4
上世紀50年代之前,曾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回顧歷史,能夠發現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德國而起,最終的結果都是以德國戰敗而結束,跟我國雲南面積差不多大的德國,是有怎樣的能力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究竟是稱霸的野心融進了民族血液裡,還是另有原因?新進來的小夥伴可以點讚關注,不錯過後期更多精彩視頻。
德國士兵
一戰爆發的背景,各個國家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結束於1918年11月,這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有將近65000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德國在這場戰爭中就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戰爆發前,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遠超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這在歐洲卻引起了德國的不滿。當時,英國還是奉行傳統的外交政策,極力要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均衡,不願看到德國的實力過於強大,因此,英國和德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兩國矛盾激化,其實這也同樣是當時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英國殖民統治
而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也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從世界強國的位子上掉下來,法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發誓一定要將原來的地位奪回來,此時的德國不幹了,既然法國已經落敗,那就不能再讓他們東山再起,因此,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
那時的俄國在進行不斷的地區擴張,想侵佔歐洲地區的巴爾幹半島,但由於巴爾幹半島與奧匈帝國統治下的人大多為南斯拉夫人,奧匈帝國害怕因為俄國的入侵,導致本地區的南斯拉夫人逃離,自己成為一個空殼,因此,對於巴爾幹半島地區的爭奪,也使得俄國與德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巴爾幹半島
德國想要發展卻被歐洲其他國家不斷壓制,而這時的義大利,又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鬥爭中失敗,三個國家順勢建立起同盟國體系,同在一條船上,也使得他們對抗歐洲其他國家更有信心。
法國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三個同盟國的勢力滋生,於是,連同俄國和英國籤訂條約,建立協約國體系,以此來對抗同盟國的勢力。
籤訂協議
就這樣,歐洲形成了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勢力對陣的局面,只需要一根導火索,雙方就能劍拔弩張。沒過多久,奧匈帝國的皇儲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槍殺,惱怒的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此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德,法,俄,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德國趕上工業革命,大力發展工業英國在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傳播,德意志也趕上了這趟革命的快車。但此時的德意志是一個由眾多小國家聯合組成的鬆散聯盟。
德國工業革命
聯盟之間頻繁的爭鬥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的工業化進步,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領導人站出來,帶著德意志的人民走向統一。俾斯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通過強硬的手段統一了德國,帶領著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工業化革命。終於有能力趕超英國。
但是這個時候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樂意了,還是想通過一些手段遏制德國的發展,從而使得地區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不斷加劇。
法國軍隊
被壓迫總是要反抗的,何況自身實力已經在不斷變得強大,英法等國家太過沉迷於他們自己徵服殖民地的喜悅。但是德國不一樣,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都有了足夠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發展戰爭,過分的壓迫最終只會導致戰爭的爆發。
經歷了4年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投降結束,但是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停止,在這場戰爭後又掀起了一場帝國主義之間極不平等的分贓。
一戰結束
一戰結束,留下滋生二戰爆發的禍根一戰結束後籤訂的《凡爾賽條約》,美其名曰是為了以此協議來維護世界的和平,但實際上卻是對德國的懲罰和實力的削弱,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和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分割,以及16%的煤產地及多半數的鋼鐵業。
在軍事上對德國的限制更為苛刻,德國陸軍數量被限制在十萬人以下,並且不能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海軍人員數量限制在15000人以下,並且不得擁有潛水艇,而且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口武器,同時,還需要對協約國進行數十億的賠償。
一戰德國
原本遭受到戰爭重創的德國,在戰後不僅沒有得到恢復,反而因為割讓土地賠款款,國內人民生活變得更加痛苦,屋漏偏逢連夜雨,德國的經濟還沒有得到恢復,又趕上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得國內通貨膨脹嚴重。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是因為一戰後《凡爾賽條約》遺留下的禍根,德國不甘心一戰後的失敗,想要藉機休養生息,東山再起,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掌握實權後,不管是德國想再次稱霸世界,或者是對英,法,俄等國在一戰中的所作所為的報復,納稅黨的野心已經漸漸顯露。
希特勒
希特勒無視《凡爾賽條約》,明目張胆進行軍事擴張,膨脹的野心,再一次驅使他對歐洲的其他地區進行戰爭侵略,隨著《慕尼黑協議》的籤訂,更加劇了德國,義大利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
其實,僅憑德國一國之力,是無法挑起世界級戰爭的,除歐洲以外的亞洲地區也在遭受著日本的侵略,戰爭雖是一下爆發,各個地區與國家之間都會有許多矛盾的積澱,只是差一個引爆炸彈的導火索。但是德國每次都能很「精準」地引爆那個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慕尼黑會議
結束後,歐洲的工業製造業發展迅速,而德國地處中歐地區,在工業經濟和科技都處於超前發展的狀態,也正是一戰後幾年不斷地積累,也慢慢使得德國的實力增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工業強國,他們有這個底氣去發動戰爭。
而且德國不僅發展軍工製造業,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教育,一戰時期,德國就普及了初等義務教育,德國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高素質的國民,在此基礎上,發展科技和製造業無疑是德國強大起來的一大優勢。
德國發展教育
有了底氣,可以說就有了野心,德國仗著在歐洲地區的優勢,地理位置,不斷攪擾歐洲其他國家,進一步打碎了世界殖民體系和舊有的政治格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因為德國攪局,可能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處於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的狀態。
德國特殊國情,英法等國放任不管其實,在20世紀初,世界強國中,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的實力都毫不遜色,但是唯獨只有德國能挑起如此大的戰爭,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德國的特殊國情導致的。
兩次世界大戰都因德國而起,也都因德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並不是因為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差,也不是因為德國的武器裝備落後。而是因為德國是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後起之秀,但是本國國土內資源匱乏,英法能夠從殖民地集結百萬軍隊運輸大量物資,但是德國在這一點卻做得十分吃力。
德國物資生產
而且德國地處中歐地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處於兩面受敵的狀態,需要同時在東西線地區部署兵力,同其他國家進行對抗,即使軍隊的武器裝備再先進,兩面作戰也會加劇消耗,以德國的實力,經不起這樣長時間的鬥爭。
或許德國一開始並不想挑起世界大戰,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在歐洲地區活動,但卻沒有想到,因為自己而牽一髮動全身,使得世界許多國家都捲入戰爭中,德國發動了兩次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從這個層面看,德國就已經失了民心,被侵略的國家只會聯合起來共同反抗。諸多原因的影響,最終導致德國戰敗。
二戰物資運送
世界級的戰爭爆發從來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諸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殖民主義融合著資本主義,一直對新興起的國家進行著打壓和控制,怕他們強大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利益,但是越是不斷地壓榨,就越會有國家奮起反抗,而且反抗的過程和結果是他們所控制不了的。
固有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反而會引火燒身,二戰又由一戰遺存的原因爆發,說到底還是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為了自己的利益遺留的麻煩,吃一塹卻不能長一智,危害到自己國家不說,還讓其他地區的人民無辜受到傷害。終究造成世界級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