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剪紙有什麼特徵(你會剪紙貼窗花嗎)
2023-10-12 03:39:03 2
在過年的裝飾品中,比起年畫來,剪紙的前途更樂觀。
剪紙有前途,關鍵是它入門門檻低——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上至八十歲的老奶奶,只要手不抖眼不花,拿起一把剪刀就能剪。
剪紙的歷史也挺久,有剪刀有紙就有了剪紙。
中國的剪刀最早據說出自黃帝時代,但真正能看到的實物最早是西漢時期的南越國鐵剪。
而紙也是在西漢時期開始出現,所以剪紙的歷史可以從西漢開始算起。
現在可見的最早的剪紙藝術品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團花剪紙。
新疆吐魯番北朝時期的團花剪紙
晉朝就有了「鏤金作勝」的風俗。
所謂「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
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
到了唐朝,剪紙更加常見。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大家都背過吧?
李商隱也寫過:「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這個「剪彩」就是字面的「剪彩紙」的意思。
《酉陽雜俎》記載得更詳細:「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唐五代雙鹿佛塔剪紙
唐菩薩立像剪紙
這時候,中國剪紙傳入日本。據說是弘法大師空海(就是《妖貓傳》裡的那位日本和尚)到中國洛陽學習佛法之際學會了「切繪」,回到日本再將刻紙的技法傳授給弟子的。
空海大師
宋朝造紙業成熟,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由剪紙還衍生出了其他行業的應用,例如皮影戲、藍印花布的鏤花製版、陶瓷器的花紋、繡花的樣稿等。
皮影戲
藍印花布
宋代吉州窯貼花鳳紋碗
明、清時期剪紙的運用更為廣泛,達到鼎盛時期。
窗花、櫃花、彩燈、扇面……我們現在能想到的剪紙應用,明清時期基本都已經出現。
就連皇室,也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洞房,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民間的基本沒有差別。
坤寧宮內景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
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民間剪紙,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鬥的新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窗花民間剪紙藝術》陳叔亮 著 1947年
1951年初版《民間剪紙選》張仃 編
新中國成立以後,剪紙甚至還成了地方產業,出現了多個「剪紙之鄉」,例如黑龍江綏化的海倫、河北省張家口蔚縣、甘肅慶陽、山西浮山、廣東佛山等。
海倫剪紙
蔚縣剪紙
慶陽剪紙
浮山剪紙
佛山剪紙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直到現在,我國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過年貼窗花的習俗,例如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而在南方,一般是結婚時貼剪的雙喜字,從婚房一直要貼到新人所在樓房的外面,起到接親指示牌的作用。
中國的剪紙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它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完全是憑創作者的想法自然揮灑,大膽創造,甚至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全面地表現物象。
換句話說,剪紙就是將三維、四維世界降維到二維平面的過程——這麼講是不是頓時感到高大上很多?
而且,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誇張。這種誇張實際上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範化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化複雜為單純的藝術處理。例如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眼睛特別大,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這和日本漫畫對人物的處理是不是異曲同工?
而且,中國剪紙特別講究寓意。例如石榴、蓮蓬和葡萄表示「多子多福」;松、鶴代表「長壽」;牡丹寓意富貴等等。
今年是牛年,在本篇文章的最後,一笑放上幾幅牛的剪紙,祝大家牛年大吉,牛氣沖天!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