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沒有細節的時代」寫作指導與示例
2024-08-31 17:05:10 1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詩人北島曾痛心地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細節的時代。商業化和娛樂化的時代正從人們生活中刪除細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材料中的兩句話從邏輯關係上來講,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前句呈其「果」,後句析其「因」。時代的商業化和娛樂化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快」,它讓人心越來越浮躁,正從生活中刪除著細節。怎樣才能打破這個悖論呢?陶潛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林徽因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為此,我們要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時代的發展,並在這兩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道文題有著較高的思辨性,因為從根本上來講,無論是時代的商業化和娛樂化,還是由此引發的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發生的急劇變化,都是外因,它要發生作用還必須通過內因(人心)的變化。在具體寫作過程中,記敘性文章不僅要寫出淪喪的細節,而且要將其淪喪的漫漫進程描畫出來,從而昭示出事理發展上的某種必然;議論性文章不僅要呈現細節淪喪之「狀」,而且要剖析其「因」,預示其「果」,指出其「路」,從而給人以啟迪。
【佳作展評】
[記敘文]
還原細節
村裡的老張要進城了。
這要是放在之前,鄉裡鄉親出來圍觀的肯定不少,可現如今科技發達了,進城一趟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也就無人搭理多少了。
老張帶著一麻袋新收的大米、小米,風塵僕僕地來到兒子的家門口,應門的是兒子,手裡拿著個手機比劃著,頭也不抬地責怪道:「您來之前也不來個電話,不然就開轎車去接您了,中午家裡也沒準備著!」「不用不用,知道你忙!」老張高興地答道,知道兒子有這份心就夠了。
進門後,兒子進房間繼續刷屏去了,老張在大客廳裡來回踱步,看著這些高科技,電視掛上牆了不說,連空調都嵌在房頂上了,老張新奇地看著一切,卻覺得心裡空落落的。瞥見兒子發電子郵件,老張笑迎迎地說:「這電子郵件怎麼有手寫的好啊,那是寫信人的心意啊,這冷冰冰兒的字,收信人怎麼能感受得到啊!」「您不懂,對了,我要去接兒子了!」「我去!」老張搶著出門,自己「不懂」兒子生活中的一切,沒有以前生活在鄉下的情感細節,總想遠離這裡一會兒。
看見大孫子走出校門,老張迎了上去:「走,陪爺爺走回家!」「我要打的!」「打什麼?」老張一頭霧水,只得跟著孫子走了。
飯桌上,大孫子嚷嚷著:「老爸,我的小米呢?」老張欣喜地到廚房拎了一袋子出來,「爸,不是這個小米,是手機!」老張的笑掛住了,有點尷尬,有點失落。
飯桌上冷冷清清。一大家子在一起,本應是最熱鬧的,可除了老張,兒子、媳婦、大孫子,一人手中抱著一臺「小米」,老張連話都搭不上,只得默默地一個人嚼著米飯,誰也沒有看到老張被冷落在一邊的表情,甚至誰也沒有注意到老張碗裡的飯已經吃完,本來老張還
想再添一碗的,可惜吃不下了。
老張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靜靜想著自己被「漠視」的情狀,點上了一根煙。
社會發展了,可商業化的時代刪除了人們生活中的細節,本應屬於家人間的交流、飯桌上的交談等都被這發展的時代中的產物所取締了。生活中有太多「老張」,他們渴望人們找回「細節」,在回收站粉碎之前將其還原。
[評析]本文形象塑造十分典型。老張主張書信要寫,回家要走,飯桌上要交談,三者都帶著情感的溫度,是關注生活細節的典型;而兒子一家三口則發電子郵件,打的回家,飯桌上一人抱一部手機,三者都冷漠了人情,是刪除生活細節的典型。作者通過兩組對比鮮明的形象的塑造,將生活中的細節被商業化和娛樂化時代的產物所取締的殘酷現實擺到了讀者面前,發人深省,引人沉思。此外,飯桌上「小米」的歧義,大有小品的噱頭,寓莊於諧;篇末的點題頗具影視畫外音的功力,流露出作者心底對還原生活細節的熱切期盼。
[散文]
清歡自從細中出
昔時蘇東坡與客小宴,談天說地間細烹苦茶兩盞,哪管它工序如何細碎煩瑣!八分講究、二分閒心地制出這幾杯襲人清茶,再配上幾盤山餚野蔌、時鮮小炒,蘇子不禁發出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會享受人生。放到當今,將這工夫茶換做幾包速溶咖啡,撥幾個號碼外賣自動送上門來,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經過食道卻避開舌頭,怎麼可能覓得清歡?
現今這個時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標題化地向我們撲面而來。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個了解,更具體的,去了解它作甚?當人們為了放鬆身心,打算出外旅遊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或是手機,上網搜尋好評最多的旅遊攻略,查找合適的航班,訂票成功,一氣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節省了時間,但誰還記得千百年前,有誰一雙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賞遍天下美景,卻也體會過危急與無奈,見到過所謂的名不副實。二十幾年間的各種體驗,各種感悟,有失有得,最終寫成了一本《徐霞客遊記》。我們追尋著眾所交贊的經典美景,他卻看到路邊的野花姿態妍麗,沾露如含淚。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實便是我們久尋不得的清歡,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拋棄了她。
《浮生六記》中說:「人生碌碌,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為何碌碌?人們為何奔忙?明明我們刪去了如此多的細枝末節,為何我們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話說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之所以能夠偷得閒,不是因為他們善於安排時間,而是因為他們的眼中有太多的生活細節。他們走個路要幾個時辰,寫封信要半個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閒散便愈發有味舒適。然而我們的「忙」卻是因為我們都太閒了,我們刪除細節,省卻了那麼多時間,卻不知道要幹什麼,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才有「人生碌碌」之感。然而當下,商業化、娛樂化已成為時代的標識,我們匆匆掃一眼「今日熱聞」,瞥一眼世界各地的奇事,看一眼哪個明星今天結婚,明天疑似懷孕,以此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們的品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居然日益庸俗,多麼可怕。
把碌碌的時間還一些給細節吧!看柴禾如何噼啪,雲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為清歡只從細中出。
[評析]本文可謂「一線串珠」,這個「線」就是「清歡」。其「珠」有三:一是由蘇東坡與客小宴引出「清歡」。蘇子在掙脫名韁利鎖之後、於細烹苦茶之中嘗到了人間的真味——清歡。二是由徐霞客一雙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發出「清歡」得失之狀。千百年前,人們安步當車,留意著細節,盡享著清歡;現今時代,人們生活高效,卻拋棄了細節,喪失了清歡。三是由《浮生六記》引發出對清歡得失之因的思辨。內心豐盈,方能忙裡偷閒,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心生清歡;內心空虛,只會為忙而忙,刪除生活中的細節,盡失清歡。一線串珠使全文舒捲自如,形散神聚。
[議論文]
細兮微兮奈若何
曾醉心於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點,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靜老人,他穿越不盡的喧囂浮華,凝神於一朵花的綻放。
理固宜然。
時代的背景音是錚錚而鳴的,生活的節奏感卻是涓涓而流的。還生命以真實,還生活以細節,方能窺得世間的大智大美。
撿起那些微不足聞的細節,亦是撿起心中曾疏忽丟棄的至純至真。曹翁筆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細密之人,一語「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更是詠海棠的絕唱。若非細賞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暢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時代是宏達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其無際心胸中的一粒飄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視角,以細節之光,鍍星辰以閃爍?詩人的眼光,在於將現實與夢境勾連,在于于細微處見無限。「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這凌寒獨放的一枝裡,有我們眼中無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樂趣不可被壓榨,一如極細極微者不應被丟棄。
然而時代的發展摧枯拉朽般轟然展開,我們被推向進步的前沿成為現代的展品。腳步匆匆,遺失了無盡的原生態的微與細,換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與著,一如北島苦吟「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細節的時代」。目光的篩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蕪,無盡的泡沫恢宏鋪排,創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假象。
當雅致的粉牆黛瓦被摩天大廈無情取代,城市丟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細節;當閃爍的屏幕吸引了無數雙稚嫩的眼睛,孩童丟失了他們成長中最溫馨柔軟的細節;當我們為了各自前程疲於奔命,我們丟失了成長中最開心也最掏心的細節??
觀夫微小,心定氣閒,但我們心靈的平和與滿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漸式微。這是最好的時代,亦是最糟糕的時代,它以其滾滾洪流裹挾走無數不可方物的細節,也帶走了人們心中一隅坦然安適。
時代的囂塵直上雲霄,我們固然無力洗淨一切。然而睜開一雙細膩的慧眼,捕捉屬於自己的細節,我們亦能在洶湧洪流中逆流而上,守護一畦平靜安適。
細兮,微兮,誠不可不顧也。
[評析]本文的最大機智在於「切一刀」,從「時代的節拍」和「生活的節奏」兩個維度對細節的得失展開思辨,從而將「理」闡清說透。其論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兩者合拍。在古代,時代發展的慢節拍和生活的慢節奏是合拍的,所以人們拾起了那些微不足聞的細節,也拾起了至純至真、詩意無限。第二層次,兩者不合拍。在當代,時代發展的快節拍強力改變著生活的慢節奏,所以人們遺失了原生態的微與細,也喪失了溫馨柔軟、開心掏心。第三層次,兩者各行其道。時代無法不發展,其節拍是規律使然,我們無法改變;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節奏由各人掌控,我們可以調整。只有使兩者各行其道,我們方能在洶湧洪流中逆流而上,守護平靜安適的心境,從而還生命以真實,還生活以細節,窺得世間的大智大美。
[材料作文「沒有細節的時代」寫作指導與示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