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牽掛高中精選作文
2024-09-10 19:10:10 1
家是港灣,幼年的時候是父母的呵護,長大了是鄉愁的牽掛,年老的時候是頤養的寄託。小編收集了家的牽掛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家的牽掛
雨中我的風箏搖搖擺擺飄上了天空。從此,我的手中便攥上一根細細的長線,風箏飛得多高,多遠,我對你的思念便也有多遠,多長。——題記
牽掛,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深深惦記,是聯結親情,聯結友情,聯結愛情的紐帶。牽掛是一份親情,一縷相思,一縷幸福。
家中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了,為了給我們掙學費,為了讓家人更好的生活。出去的時間久了,你就開始想念,牽掛他們,但是他們沒有假期,即使有時間,因為路程遠近等諸多原因,他們可能還是會選擇不回家,留在異地過節,過年。於是彼此之間的牽掛就更深了,這時的牽掛變成了父母與兒女之間交流親情的一座橋梁。
你在中學時代有了知己,你們兩個成了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還都在一起天真地說著;願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殘酷的中考把你們分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他選擇了出外闖蕩,而你選擇了繼續求學。雖說朋友可以交很多,但知心的又有幾人呢?小小年紀的你們,也有自己心中默默的牽掛,祝福著彼此,此時的牽掛成了聯結友情的紐帶。
牽掛是一種生命的形態,是所有人都要尋找,都會珍愛的精神場所的心理磁場。鑑別感情深淺的最好辦法是牽掛的長短。「孔雀東南飛」的美麗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千古絕唱,「梁上伯和祝英臺」的悲歡離合,「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的妙句佳章,都描述著因牽掛終致面容減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給我們一份至真至誠的悲涼的美麗,這就是牽掛。
牽掛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真實的情感。他沒有虛偽的雜質,不是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細節與行為。買一粒藥丸,擠一點牙膏,牽掛的表現;問一聲「早上好」道一聲:「晚安」是牽掛的表現,一張賀卡,一封家書,一句問候,一個電話……都是牽掛的表現。
牽掛是心靈的對話。
我登上高高的山巔,風兒把我長長的牽掛帶向遠方。遠方的天空裡,我看見一隻輕盈的風箏在飄飛。而我時時牽掛的你是否也看見了呢?
第二篇:家的牽掛
夜,夜得那麼安靜,黑暗籠罩著一切,許許多多的生物都進入了夢鄉,沉淪在夢幻的世界中,不願醒來。
有個窗口卻是燈光閃爍,房間的主人好像難以入睡,久久不肯熄燈。那房間中的人——是我。
我總是喜歡在星期六的晚上,當所有的生物都進入甜美的夢鄉時,打開燈,望著窗外的一切。
鳳輕輕地玩弄著我的髮絲,親吻著我的臉蛋,像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微笑地對我說:「睡吧,孩子,別再想了。」我卻搖搖頭。我又在牽掛那年邁的外婆了。
自從5年前外公去世後,外婆便孤身一人,待在那小小的、悽涼的屋子裡,一個人燒飯、洗衣。雖然舅舅家就在外婆家附近,但是他們並不了解外婆內心深處的孤獨,其實,外婆是很喜歡熱鬧的,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才強裝笑臉的。
每當過年時,我、妹妹、媽媽總會坐著爸爸的車子去探望外婆。外婆也總是準備好各種零食,供我和妹妹享用。當大家圍著一張圓桌吃得不亦樂乎,談得津津有味,那時,外婆的臉上就會漾起笑容,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我便會在心中暗暗高興。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太陽從西邊悄悄地落下,當鳥兒飛回自己的巢中,當花兒收回燦爛的笑臉,我們要回家了。外婆依依不捨地看著我們上車,揚著手對我們說再見。突然,我跑下車,來到外婆面前,大聲地對爸媽說:「爸爸,媽媽,我要留下來,和外婆一起住。」當我說完話後,外婆愣了一下,隨即會心地笑了,激動地說:「好,好!你想住幾天都沒問題。」
隨後的幾天,我和外婆都十分開心。早晨,當大公雞還沒扯開嗓子歡鳴一曲,我就起床了,我要和外婆一起去田裡割菜。說是割菜,我只是跟在外婆身後,把那些割下的菜拾到菜籃裡,儘管如此,我還是興致勃勃,邊拾邊唱歌,還講笑話逗外婆開心。外婆的那張臉呀,就像一塊石頭掉進了平靜的水潭中,蕩起一圈圈細小的波紋,眼角的皺紋更加多了,但看上去卻年輕了不少,或許是笑容讓外婆多了一些魅力吧!割好菜,我和外婆一起吃早餐,一頓平凡的早餐卻讓我吃得滿心歡喜。
幾天後,我要回家了,臨送別時外婆叮囑我:「不要感冒,不能玩得太過火」,那些「嘮叨」的語言,卻讓我的人暖暖的,就像冬天裡的陽光。
現在,我想,外婆有沒有吃藥?外婆一直以來都有高血壓,想到這,我的心猛地一縮。
外婆呀,外婆,我把所有的牽掛都寄託給了明月,讓它在睡夢中告訴您,您是否收到了呢?您的甥女在遠方想念您呢?
夢中,我看見我和外婆在澎湖灣一起唱著幸福的童謠……
第三篇:家的牽掛
家是港灣,幼年的時候是父母的呵護,長大了是鄉愁的牽掛,年老的時候是頤養的寄託。人一次次地離家,家總把一根線拴在你的身上。
第一次離家是在四十年前的高中畢業,正值上山下鄉的年代,十七歲的年齡,來到離家二百裡地外的一個林場,當了一名知青。年少的你,對家的概念還很模糊,送行的隊伍敲鑼打鼓,母親望著你在流淚,你絲毫沒有感到那份沉重,猶如脫離羈絆的鳥,渴望新的天地。林場的生活很艱苦,每天很早起床,到十幾裡地外的苗圃採集小樹苗,背到高高的山上,開墾種樹,直到傍晚天黑才能回到宿舍。每天做著重複的事,雖然單調,可年青人聚在一起充滿著生活樂趣。那時有的是力氣,每天往返二三十裡地,從不覺得累。也有的是飯量,一頓可吃上一斤米飯,沒有菜,泡上一碗紫菜湯就能下飯。為了節省兩塊錢的路費,幾乎半年才會回一趟家住上兩三天。臨走的時候,父母會把家中不多的「好吃」的東西放到你的行李中。在那四五年的時光中,青春伴隨著年輪的增長而逝去。
第二次離家是在三十多年前,揣著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獨自一人帶著重重的行李來到京城。要遠行了,父母既高興又擔憂。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到京城讀大學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父母的臉上掛著喜悅。可是當那座大學遠在兩千公裡之外,父母又怎能毫無牽掛呢。你不懂,還是年輕,雖然讀書依然單調,但你感受著自我的快樂,沒有憂愁。你會把遇到的困難不加粉飾地寫在一封封家信裡,卻不體諒親人的擔憂。母親擔心北方天冷,不知有暖氣,讓你帶上兩床厚厚的棉被,又擔心你吃不慣麵食,把節省的全國糧票給你寄來,讓你去換點米票。快到放假了,就是父母的期盼,早早把回家路費郵來,囑託你路上注意安全。
第三次離家是在二十年前,你有了自己的小家,原來的家變成了「老家」。你不能像過去那樣勤地回家了,可你長大了,心中有了牽掛。面對新的生活,有對妻兒的照顧,也有對父母的思念。儘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缺,但你還是會給父母寄去錢和需要的東西,你會在電視裡關心那裡的天氣,囑咐他們,天冷了要加衣服,天暖了可以出來走走。有一天,有了電話,有了手機,到了休息日和節假日,你一定會送去溫馨的祝福。臨近春節,你開始惦記著買回家的車票,你會哄著妻兒跟你回家,你會隨著回家的大軍一路向前,無論路途多遠,無論多麼辛苦,當你踏進家門,迎接你的總是父母的笑容。
第四次離家是在八年前,因為工作調動,在一個沒有準備的日子,帶著茫然,你離開了已經熟悉三十多年的地方,步入一個新的「家」。忽然間,你感受到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是那樣值得留戀,那裡有你一起學習的同學,有一起共事的同事,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新「家」的人對你很好,讓你減少了生疏,慢慢地融入其中,於是又有了新的朋友。你努力工作,傾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家」人給了你又一次人生轉折的溫暖,你與他們一起商議工作,一起舉辦活動,一起出國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樂趣,一起共擔面對的煩惱。你沒有再想到離家,因為這裡就是你的家。
第五次離家……人過不惑之年,你已經有了惰性,有了深深的牽掛,可是你或許還要離開你不想離開的家。你又一次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詩,「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人一生中總是在離家,有的是為生活和學業,有的是不得不,心中的鄉愁家情,何時能永遠駐留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