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孫式太極拳十六種拳勁及三種境界
2025-08-04 15:14:08
練習孫式太極拳的好處很多,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修身養性,如果你想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就必要要知道她的一些拳勁及三重境界,學習孫式太極拳注重循序漸進,不要心浮氣躁,需要一步步來,相信大家掌握了這些內容對於學習孫式太極拳會有很大的幫助,並在日後能夠運用自如,下面就跟著太極拳小編來詳細閱讀孫式太極拳十六種拳勁及三種境界吧!
孫式太極拳十六種拳勁
劍雲老師教拳時一般很少談拳勁。筆者曾向老師詢問拳勁,劍雲老師說:「形中、氣正、意真、神圓有了,諸多拳勁就可以自然產生出來。功夫不到,規矩沒有穩固到身上,找勁是舍本求末。規矩已經穩固到身上了,可以體認一下拳勁。太極拳的勁有陽勁有陰勁,陽勁就是發放,陰勁就是柔化。孫式太極拳中有形、氣、意、神之勁,形勁源自體內,意勁、神勁感自體外,氣勁則接通身體內外。四種勁相互渾融,又各有練法。以形勁為初始基礎,至神勁渾然,則身與天相通。
陽勁,一般有冷彈勁、錘摜勁、楔入勁、震靠勁、分錯勁、滲透勁、抖擻勁、凌虛勁。陰勁為蓄而未發之勁,一般有沾粘勁、引化勁、吞入勁、旋渦勁、串敷勁、捆身勁、託提勁、纏拿勁。陽勁功夫以求己為基礎,用時需向人借。陰勁功夫以借人為基礎,練時需由己求。陽勁要合得整,陰勁要分得妙。」
由此可見,陽勁和陰勁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劍雲老師又說:「拳勁千變萬化,並非只有這幾種。這幾種只是常見之勁,研究太極拳技擊,可由此做個入門而已。」
筆者曾問劍雲老師,這十六種勁與內勁是什麼關係呢?
老師說:「這些勁以及拳中其它各勁,在運用時能成為良能、感而遂通,則就是內勁。如果應用時還沒有化為良能,需要用意思調動才能作出來,則就不是內勁,只能算是拳勁。」因此,能否化為良能、感而遂通,就是內勁與拳勁的區別。
總而言之,各種要義,還需要大家去細細領悟。
以下根據老師所言對上述十六種拳勁做一簡述:
1.冷彈勁,可長可短,發時要突然,全無徵兆,松身醒氣,塌腰撐命門,肢體如彈簧一樣放射出去,沾彼身之瞬,一空一打,聽得要準,打得要透,力貫彼重心處,周身彈抖,力道極短極速,周身之力瞬間貫於一點。
2..錘摜勁,長勁之一,用於遠擊,身如浪湧,力如拋錘。多用在順勢發力中。
3.楔入勁,可長可短,身如鞭抽、浪湧,遇阻擋,如杆頂進,似鐵楔插入。獲得此勁非有架子功夫不可,即整體結構力。功深者,此勁可以與冷彈勁、錘摜勁合為一個勁。
4.震靠勁,貼身勁,通過周身整勁,用肩、肘、大臂靠擊對手,用在貼及對手重心位置的瞬間。發出此勁要短速突然。軟軟地貼上,不可有絲毫蓄勁跡象,驟然發出。
5.分錯勁,短勁之一,兩手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力,或前後,或左右,或上下,一順一截,或一縱一橫,由腰腿短促發出。
6.滲透勁,貼身勁之一,用手掌貼住對手,突將自身重心射送,身式結構不變,同時卷掌成拳或用指節捲入,鬆氣下沉,周身之勁合於一點,出哼聲。
7.抖擻勁,貼身勁之一,周身彈抖,極短極速之勁,如虎抖毛。氣往背貼,走開勁,雖周身抖擻,但周身力圈要合於一點。
8.凌虛勁,空接勁,彼入來,將及未及我身時,以神接引彼意,或打或空隨機應變。空打,神接彼意,使其落空,即刻走開勁,氣貫周身毛孔,出哈聲,即將彼重心提起,隨之一合,凌空打出。直打,神接彼意,沾手即發,其勁如迅雷擊地,又如擊石濺水。勁直擊向彼虛根,順勢一抖,彼即跳起。
以上為八種陽勁之大概。下面再簡要介紹八種陰勁:
1.沾粘勁,沾其肢體,合其重心,前後左右進退相隨。彼退我進謂之沾,沾要使彼走不脫。彼進我隨謂之粘,粘要使彼勁無著點。聽拿要精準,步法身式要活便。此為彼此功夫相當,用於彼此洽合之時。孫式太極拳的粘勁,用劉鴻池師兄的話說就是:「疙裡疙瘩,全身不得勁。」用史建華師兄話說就是:「讓人全身彆扭,冒汗。」粘中有滲勁,使彼合不上勁。
2.引化勁,意在彼先,接引彼之來勁,順其意,將其引向彼之虛根。此為我得先機故能轉關導虛。
3.吞入勁,彼近身逼入我重心,我引化已無機會,於是將彼勁吞入我實足之湧泉處,同時我之形軸長起,蓋住對方之意軸。
4.旋渦勁,彼來得急,撲向我身,待其將及我身,往其虛根處或牽或領或採,同時閃賺。全仗自身重心變化隱蔽、靈活。
5.串敷勁,彼此互進相接,在彼落步之瞬,我突變節拍,偷步搶入,使彼重心一時來不及變,即刻罩住彼重心,控制其變。
6.捆身勁,捆就是誘彼制彼。捆是直接作用彼梢節,借彼四肢的化解逐漸捆住彼之開合。孫劍雲老師說:「制其中節甚至梢節,而使其兩肩不得內開是為捆之意。」筆者曾見孫劍雲老師與某推手,某越化越緊,最後自己把自己捆住了,孫劍雲老師不發他,他已站立不穩,全身僵扭。又據劍雲老師講,有人專練輕柔的功夫,身體柔軟又靈活,用捆來對付,常能勝於無嗅無兆。我友白普山先生也知此勁之意。
7.託提勁,我手在彼手之上為提,我手在彼手之下為託,此勁決非硬提硬託,而是先引彼勁上浮,我則氣往下松沉,借彼上浮之意將彼提、託。彼此之間如滑輪一般。運用時,常常是先往下或插或採或捋或按,借彼上起之意,或提、或託。
8.纏拿勁,纏其肩、拿其肘、逼其胯、管其膝,攝定其重心,乃制其一部使彼全身被控。
練習孫式太極拳的三種境界
境界一詞一般都具有高深的含義,這與太極拳的博大精深是不矛盾的,練到一定火候,自然是一種脫俗的境界。
郝為楨先生有關於練習太極拳的三重境界的論述:「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境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微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初層境界
有過遊泳經驗的人都知道,人在水中行走或做動作,阻力極大,有勁也使不上,而且連站也站不穩。這就說明你的修煉還不到火候,不能在逆境中站穩。
初學拳的人就是這個感覺,全身不聽使喚,腳下不穩,四肢散亂僵硬,不協調,不完整。要克服掉散亂僵硬的毛病,就要用明勁去整理,把該有的勁練出來,不該有的拙力自然就會減少乃至去掉。
這就像雕塑,在不斷地去掉多餘部分材料後,作品才會顯現、定型。人在水中行走、動作,要使大勁才成。練拳也如此,一開始不要怕使力,該怎麼做就要做到家,推就是推,拉就是拉,抬就是抬,開就是開,一定要做到位,心中時刻想著手腳上是有阻力的,要克服它。
這就需要我們既要努力,也要在努力中尋找技巧。實際上的阻力也是客觀存在的,雖不是水,但確實有,那就是你自己沒有抻開的筋和沒有鍛鍊的肌肉,它們是妨礙你運動自如的繩索,拳經中有所謂「為拘魔所捆」之說,即此意也。
二層境界
「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遊其間皆自如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人已經會遊泳了,已是在水中遊而不是在水中走了。
會遊泳的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從不會到會,從水中走到水中遊的飛躍。在水中走是走不快的,而遊泳就快多了。熟悉了水性,雖然身體仍在水中,但已經知道如何借著水的阻力使自己向前遊了。
人要想向前遊,就要儘可能地使自己的手腳向後推水,藉助水的反作用力向前遊。問題的關鍵是當手腳劃完水還要回到前面去時,如何儘量減少阻力。好的遊泳者在向後划水和蹬水時都追求最大效果,而返回時都追求最小阻力。這和太極拳非常相似。
太極拳習練者要使出渾身解數化解對方的勁力,為自己發力放出創造最佳態勢,這就是減少阻力,然後尋機而發。
化,就是減少阻力,猶如遊泳的收回手腳;放,就是向後划水蹬水,創造效果。太極拳撒放秘訣云:擎開彼勁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我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
前三者都是減少阻力,蓄勁,後者乃是真正的目的。
郝為楨先生用遊泳來比喻太極拳,真是曲盡其妙,不是精通拳理同時又精通遊泳的人,很難如此貼切。
三層境界
已非我輩所能理解,只能憑想像。人而如魚遊尚可模仿,人而如鳥飛則只是幻想。將人比喻作浮在水面上,很有想像力,實際是比作了氣球。血肉之軀已無,完全進人了一種太極狀態,也就是氣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可以像氣體一樣自由伸縮流動,達到了老子所說的「專氣至柔」的境地。對此我們只能藉助於想像來理解,無法做更多的解釋。
總之,練好孫式太極拳要從抓住孫式拳的特點人手,而不可用別家的理念來套。
結語:上述就是孫式太極拳的各種拳勁,所言過程,實乃機理,用時都是一觸即出。入門需要由老師餵領,逐勁講解,反覆體味,才便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