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吳式太極拳內勁的5大特點及4大制勝招式
2025-08-04 14:09:09
吳式太極拳是太極的流派之一,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喜愛。練習吳式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放鬆心情,練習吳式太極拳三大功能,一個是健身的功能,一個是修身的功能,再者就是防身的功能。無論是什麼功夫,有招式,就會有內功,兩者相輔相成。今天太極拳小編要講的就是吳式太極拳內勁特點及吳式太極拳實用制勝招式,吳式太極拳不在只是花架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吳式太極拳的四大制勝招式
一、以高打矮,多用劈勾
當敵人個子比我矮了一小截,或者敵人個子與我相當的潛伏進身時,應多用劈拳或勾拳往往可以一擊必殺,成為制敵法寶之一。
「翻身撇身捶」的右拳是個劈拳,松腰落胯的帶動右拳自上往下劈掛,快架的「翻身撇身捶」比大架的「翻身撇身捶」用勁用法明顯。
「雙峰貫耳」的左拳、右拳是勾拳相合之勢,在拳架中是假設打上面的耳部,技擊實戰中可靈活變化用來擊打中面。這個動作的要領就是在松腰的同時,然後注意轉動胯部,。通過胯部的帶動,將拳頭由外往內中勾打。
「打虎勢」置於頭前上方的拳和沉於腹股溝前下方的拳也可看作是勾拳,下方的拳頭很方便的勾擊敵人,要領同樣是松腰轉胯的帶動拳頭。
因為劈拳擊打對方的部位是鼻梁、眼睛、後腦勺,勾拳擊打對方的部位是太陽穴、耳朵、臉腮,殺傷很重,所以只能用於擊打敵人,不能用於民間較技和擂臺比賽。
二、對方轉身變招,擊臀即破
如果對方轉身使用鞭拳或後掃腿之類的技法,那麼對方一轉身即照對方臀部用腳跟蹬去或者是蹬了再加踢擊,要領是松腰塌胯的勁達腳跟、腳尖,擊中則對方使其變招落空,失重的往前跌去,什麼技法都使不出來。
此技法也為制勝對方的招術之一,可用於民間較技和擂臺比賽。
三、對方亂打亂踢,擊臍即解
如果對方不按常規的拳打腳踢,一般的練拳者確實由於經驗不足而難以防守,故有「亂拳打死師傅」之說。拳架中有個「摟膝栽捶」的拳勢,這個「摟膝栽捶」化解對方亂打亂踢的效果較好。
說時遲,那時快,左手或摟或架化之,同時松腰沉胯的帶動右拳自上往下對準他的臍中腹部螺旋衝去,對方被擊打之後如洩氣之球,當場癱倒,有的人甚至抱腹喊痛。此技法也為制勝對方的招術之一,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在民間較技和擂臺比賽中宜慎用。
四、對方擊肚,臂滾加肘即解
經過多次實戰的練拳者有這樣的經驗體會:對方擊打胸膛以上部位的拳、掌,比如衝拳打胸膛、勾拳打臉腮、擺拳打門面、劈掌砍鎖骨等等,看得較清楚,所以反應較快,格擋或掤捋、掤架滾等都方便化解。
如果對方冷不防的一個右插拳或右勾拳擊打小肚,就不容易看得清楚了。看不清楚,防守的反應自然跟不上,加上防守小肚部位的難度要比胸膛以上部位的難度要大,選擇有效動作的餘地不多。
遇到對方是這樣的打法,說時遲,那時快,松腰轉胯往左帶動松肩垂手的右臂滾擊對方的右小臂,上身由正面轉為側面的還擊對方,是以橫化直的打法。
接著右腳進半步插對方中門,順勢用右肘尖擊打對方的小肚或右肋。此技法也為制勝對方的招術之一,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在民間較技和擂臺比賽中宜慎用。
右臂滾擊的動作來源於大架中「搬攔捶」的第一個拳勢,肘擊的動作來源於快架中的「踢腳白鶴亮翅」、「翻身肘擊撇身掌」的肘勢。
吳式太極拳內勁的5大特點
1.流動性
當你經常練習吳式太極拳到一定的地步之後,你就會突然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內部充斥著吳式太極拳的內功。
內勁貫通後的第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湧動、流行,流到哪裡哪呈都很舒暢,此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此時練功者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雲見目的感覺。
從練習吳式太極拳的角度來看,流通性是吳式太極拳的普遍特點。以前就有很多專家學者將這個特點進行描述。
2.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後,再繼續努力修煉段時日後,就會感覺到內勁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管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
發勁時,練功者能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完整勁路,正如經典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由此可見,完整性是太極內勁的重要特點。
3.輕沉兼備
內勁貫通後,練拳時能清晰地感覺到內勁以丹田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開合聚散,時輕時重,輕沉兼備。練習吳式太極拳的動作需要做到輕沉兼備,身體的動作需要輕靈有協調性。肢體時而如充滿氨氣的氣球飄然欲起,時而又如灌滿水銀的袋子分量極沉,真是「輕靈沉重兼而有之」。
4.剛柔相濟
不了解吳式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吳式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吳式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
楊澄甫講「臂膊如棉裹鐵」,吳式太極拳乃「綿裡藏針之藝術」。武式吳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九曲珠」講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鍊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而且,吳式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也清楚體現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5.滲透傳導
練吳式太極拳內勁貫通後,隨著內勁質量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的特性。
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寶劍舞動時渾厚沉穩、震彈有力。平時隨手拿起一個物件,比如竹竿,稍沉氣,竹竿霎時就會變得沉甸甸的。與人推手時,搭手後內勁迅速滲透傳至對方體內,對方會感到腳下發飄、重心不穩、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結論:通過上述介紹我們知道吳式太極拳內勁的特點,流動性、完整性、輕沉兼備、剛柔相濟、滲透傳導等。還有吳式太極拳制勝招式,以高打矮,多用劈勾、對方轉身變招,擊臀即破、對方亂打亂踢,擊臍即解、對方擊肚,臂滾加肘即解等制勝招式,知道了這些對於我們練習吳式太極拳會更加的輕鬆實用,大家平時也要多加練習,當你經常練習吳式太極拳到一定的地步之後,你就會突然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內部充斥著吳式太極拳的內功。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