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春分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2025-08-06 05:22:09
作為一個中國人,想必大家對24個節氣都很熟悉,每個地區的人們對於24個節氣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習俗。節氣對農業的影響最大,可以對天氣的變化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那麼24個節氣中的春分節氣有何含義與物候特點呢?
春分節氣的含義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也是春季6個節氣中的第4個。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春分節氣代表著春天的到來,也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日子,這一天即晝夜平分,從北半球看去,日出在正東方,日落於正西方。
節氣氣候特點分析
春分時期,我國南北氣溫都升到零℃以上,萬物進入春生階段,正是「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村開始忙碌,小麥已進入返青階段。所以從氣候特徵來看,除了西北部和青藏高原等地區,我國大部分都進入了春天,氣溫開始回升,農作生長起來了,尤其是南方的麥子拔節,燕子飛回來,小動物都出來活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時候典型的氣象是倒春寒,冷空氣侵襲,有陣子氣溫是持續偏低的,需注意保暖。
民間特色活動風俗
春分節氣放風箏和豎蛋最盛行,這是我國各個地方都很流行的活動。春天時節,去郊外踏青順便在空地上放紙鳶,是小朋友特別喜歡的運動。豎蛋則是富有樂趣的一項習俗,據說這一天雞蛋比較容易立得起來,因為晝夜是等長的。此外還有春祭的風俗,人們會帶上供品去墳前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