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
2025-03-18 00:19:25
讀書、實踐、收穫之間有什麼關係?關於它們的作文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歡迎閱讀。
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一
讀書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那麼收穫也只不過是天邊的浮雲。
——題記讀書·小巷舊憶
一本關於北京往事的書勾起了我對小巷的興趣,書上寫北京的小巷幽深靜謐,充斥著溫馨與安寧,承載了無數小巷人的回憶。「只是一條窄窄的、幽靜古樸的小巷,卻和我們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每每走進小巷,看著熟悉的紅牆碧瓦被陽光覆蓋上一層金黃的薄紗,數著來往或是盤旋的飛鳥,無數回憶湧來,那是我們的青春。」讀過這段話,我對小巷有了不一樣的遐想和憧憬,便希望能親身探訪,切身體會小巷的美。
實踐·探尋南巷
初入小巷,一陣悠揚的二胡聲彌散在空氣中,也縈繞在腦海中,那一刻足以讓人享受心靈的寧靜與感動,那正是城市中沒有的幽靜愜意,那是小巷的聲音。拐角處一家雜貨店,木質招牌上方正地掛著「北京故事」,走進店裡買下一瓶小巷中炙手可熱的北冰洋飲料,一絲冰涼甘甜滑過舌尖,這是小巷的味道。深入小巷,悅耳的二胡聲仿佛越來越近,屋頂瓦片上招呼同伴的鳥的叫聲和著這曲調探入耳中,這是小巷獨有的悠然閒趣。院落門前竹椅上靜默地看著孩童們嬉戲的帶著笑靨的老人,身旁微笑著織圍巾的慈愛的母親,純真快樂玩耍的孩子們,這是小巷孕育的樸實的人們。這一切都與書中相仿,卻又有些不同,窄窄的小巷承載了太多歡聲笑語,讓小巷人們樂享人生,這一幕幕,如書中所說,培養了人們與小巷的感情。
收穫·感觸良多
日薄西山,光影斑駁,我有了不少收穫。一步步背離小巷,回到屬於城市的喧囂,那悅耳的二胡聲消弭於身後的小巷中。在這裡,我尋覓到了書中所寫的幽靜古樸,探訪到了巷中的溫馨與安寧,更感受到了小巷中獨有的北京氣息,這感受是讀書無法給予我的收穫。
【評點】
文章將讀書、實踐、收穫分為三個部分來寫,層次井然。第一部分,主要突出了閱讀內容所引發的聯想;第二部分,是通過聽覺、視覺等來再現小巷的真實場景,和第一部分書中的內容遙相呼應;第三部分,則是作者探訪小巷的收穫,也是其親身感受,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主題。
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二
談起「讀書」,沒有人會否認它的必要性,因為讀書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但這也僅僅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而已。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典故——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他自幼飽讀兵書,講起軍事上的策略,就連他的老父,那個八大名將之一的趙奢,也都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趙括的軍事實戰經驗卻極其匱乏。不過趙王很欣賞他對兵法的了解,於是在他的父親過世後,將兵權交給了趙括,讓他帶領趙國的大軍同另一位秦國的名將白起一戰,趙括自以為自己此戰必勝,就立下軍令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與身經百戰的白起相戰,註定會失敗,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而趙括的家族也差點滿門被滅。
是啊,趙括他自幼讀兵書,對於書中的知識他父親也甘拜下風,但是他上了戰場卻不堪一擊。可見,讀書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實踐卻是必需的。
其實,古人一直在提醒我們,實踐要遠比讀書重要。劉彝,宋朝的水利專家,提出了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主張。明朝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更是為了實踐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而跋涉過千山萬水,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課程中,教師不光只教授知識,還會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所學過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課的實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對於我們而言,不光要讀課本,更要去實踐,因為實踐是另一種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是對書本知識的轉化。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前人的經驗,我們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麼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突破,達到一種更高、更遠、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讀書,更要實踐;要學習,更要深思,才能有所收穫。
【評點】
作者運用大量的事實論據來證明讀書、實踐、收穫這三者缺一不可。用趙括的事例來反證實踐的重要性,又用劉彝和徐霞客的事例從正面證明讀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彰顯文章主題,進而引申到當今的教育,主張課本和實踐的融合,文章觀點鮮明,有說服力。
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三
曾多次拜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總是對那充滿詩意的書品產生了無盡的困惑:先生為何稱旅行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緣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著先生的腳步,我展開了我的西行。旅行很快樂。我看見了塵封千年的兵馬俑,我看見了大漠深處的月牙泉。我收穫,因為浩瀚的秦史就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快樂,因為斷絕人煙的大漠深處竟有如此一片綠洲。我的收穫是形體上的。
翻開文集,遊於文字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觀察,我卻感到了一絲苦。我用心靈與兵馬俑對話,我觸到了繁華不再的鹹陽城的一聲嘆息;我用心靈與月牙泉竊語,我感到風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彈指間被埋沒的恐懼。我的收穫是苦,是心靈上的苦。
我驚異,去旅遊、去躬行,竟能在快樂的遊程中收穫一絲哀傷!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開餘秋雨先生的著作,越發地了解了他。他遊敦煌,歷蘭州,攀沙山,覽鹹陽,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風景。一次次思想的遊歷,使他一次次收穫到人世間的真諦,雖有苦感,咽下卻覺甘甜,我想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進行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西行旅途中,帶著《文化苦旅》邊走邊思:王安石的褒禪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靈旅行卻是有收穫的,因為明白了以「志」「力」「假於物」達到人生的目標的道理。東坡先生的石鐘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靈之旅也是有收穫的,因為他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樂,又疲勞。不過,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收穫——讀起《文化苦旅》時,旅途的疲憊漸已消失;讀起《文化苦旅》時,孤獨的感覺離己而去;讀起《文化苦旅》時,更是找到了心靈的慰藉。我的心靈隨著《文化苦旅》而置於陽光下,掃除了陰霾,換上了溫暖與明亮。我的心靈來到了陽光下、大漠上,充滿了希望,滿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靈旅行中,終於找到了一邊行走一邊讀書的輕鬆,終於收穫到了只有心靈的苦旅才能越來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
說得不錯!讀書、旅行、實踐,儘管是一次「苦旅」,但又是人生的最大收穫……
點評
這篇考場作文的最大亮點是內容厚實,立意深刻。以《文化苦旅》為全文的線索,構思精巧,情節安排曲折生動,引人入勝。作者由對《文化苦旅》的「苦」起疑,繼而驚異先生「竟能在快樂的遊程中收穫一絲哀傷」,明白先生的收穫正在於他「心靈的苦旅」。由「我」帶著《文化苦旅》「旅行很快樂」,也「疲勞」,繼而「邊走邊思」,「終於收穫到只有心靈的苦旅才能越來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真理」。文章寫得含蓄,富有哲理,顯示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思維的深刻。
文章寫得有「波瀾」,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致,牽動閱卷老師的情感神經,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
[初中生關於讀書、實踐、收穫的作文]相關文章:
1.新學期、新起點、新打算、新收穫作文_成長作文2200字
2.努力收穫成功作文_成長作文1700字
3.意外收穫的優秀作文_成長作文4600字
4.付出與收穫作文_成長作文2400字
5.暑假收穫作文_成長作文3400字
6.初中軍訓的收穫作文600字_成長作文
7.收穫的喜悅作文400字_成長作文
8.關於我的收穫的作文8篇_成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