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個性,那是自由(讀後感)
2025-03-06 08:44:25
看到了李欣穎同學的《青春個性?》一文,我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其實說實話,我也是一個對時尚潮流不怎麼感冒的人,當然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條件——這裡的學生還處於一種非常「古老」的「將應試教育發展到底」的時代,大家頂多是買一些潮流雜誌什麼的,令人心驚的「校園暴力」也極少出現。
我對她的第一個看法表示贊同。染髮或是乞丐裝什麼的,我也並不怎麼喜歡。染髮本身就是一種損害身體的東西,染成棕色或棕紅色也就罷了,若是把頭髮若是染成花花綠綠的去上街,估計那也只有動漫裡面才可能出現。黑色不是「非主流」嗎,為什麼不把「非主流」的頭髮好好留著呢?
我有時會很困惑,這些東西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它們究竟是如何傳播起來的。因為與眾不同?因為標新立異?可是不是有人也說了嗎,當「非主流」變成主流的時候,它究竟是什麼?主流的非主流?非主流的主流?
但是我們能左右別人的想法嗎?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他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別人想法行事的傀儡。若是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個性,何必在這裡大發言論,思想品德書上不是給你寫得清清楚楚嗎?
因此,個性的意義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的。
真正的個性並非標新立異,我認同。但是,真正的個性也並非一直循規蹈矩的生活。
我開明的爸爸曾經就跟我說過,不要總是被那些條條框框束縛著,有些事情,也要學會去嘗試一下,這也需要勇氣。因此,我也會試著做一些小小的違紀的事情,然後便會發現,脫離束縛是一種特別的感覺,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為了成為一個乖孩子、好學生,究竟有沒有發現我們為了這個失去了多少更可貴的東西?
個性已經並非像思想品德老師教給我們的那樣,它不僅僅代表著獨立、自主、敢於自己負責,我們還要學會脫離那些古板的束縛,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要找到自己的行事方式。一味地追星或是追求「非主流」那只是一種趨炎附勢的表現。仔細想一想,那真的是你自己追求的東西嗎?還是說,你只是覺得只要跟隨大流走就可以了呢?
我喜歡動漫和小說就出於這種原因。其中主人公的思考、看法、觀點,有時候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借鑑的。尤其是一些幻想類的作品,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令人不得不讚嘆。實在是難以想像,他們究竟是如何突破條框的限制,達到這樣的一種高境界呢?
我國的應試教育對學生個性的殘害實在是太嚴重了,因此,就像李欣穎所說的一樣,韓寒對這個社會的深入思考,讓我們找到了知心人。
那不是追求叛逆,只是追求我們的自由,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因為不想被束縛的心情,因為同樣對自由的渴望,我們才會把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正如同一千位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自由和個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李欣穎眼裡「震蕩的語言」只是我眼裡的一種便捷和娛樂罷了。
「此人已死,有事燒紙」什麼的,在我看來,只不過一笑而過罷了,我有點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對這樣的語句如此糾結。這樣的語句是她的理解中的「個性」,卻是我的理解中的「娛樂」。再像「你可真唐僧」這類的語句,沒有「囉嗦」這個詞這樣直白而且帶有不好的情緒,這句話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對方的特點而且語言幽默,也不會讓人生氣或是尷尬。這不是很好嗎?
在我看來,這些語句很有意思,讓我覺得人類的創造力真的是無限的。它們可以讓我們輕鬆的笑一笑,真正的青春個性又不是一板一眼的法律,我們也沒有面部癱瘓性格扭曲,這些幽默的話語怎麼就不可以存在呢?
字母化在我看來跟個性二字就根本掛不上鉤。用字母大家看著都能理解,打字也方便,何樂而不為呢?這只是一種便捷罷了。
用不用這些語句是我們的自由,你有怎樣的看法也是你的自由,它們究竟是不是所謂的「個性」也要看自己的理解。其他人也是無權改變他人想法的,那是精神上的掠奪。
我們對「個性」一詞都會存在自己的理解,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理解,求同存異,不要讓自己的思想成為別人的複製品,至少要讓自己擁有能夠自由思考的權利。
開闊自己的眼界,才能開拓自己的思想;了解個性的意義,才能找到自己的個性。
對於這一切東西,都只是你、我、他的自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