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政治紀律嚴守政治規矩材料
2024-12-13 17:02:09
【第一篇】黨員只有一個上級,那就是組織,幹部只有一個靠山,那就是人民。團團夥夥、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
隨著反腐敗鬥爭深入,「塌方式腐敗」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挖出一個,牽出一串」的案情令人觸目驚心,「一個人倒下去,一群人睡不著」的現象更令很多人反思。腐敗窩案,折射出一些人搞團團夥夥、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的深層癥結。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鏗鏘宣示——「必須維護黨的團結,堅持五湖四海,團結一切忠實於黨的同志」,更顯振聾發聵。
鄧同志說過:「我們這個黨,嚴格地說來沒有形成過這一派或那一派。」世界上極少有哪個黨,像我們黨這樣堅持不懈地反對黨內搞小圈子,這是黨保持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夥夥、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正是因為這種行為會逐漸蠶食黨的健康肌體。一旦圈子盛行,就會出現「出大力的不如抱大腿的」的怪象,幹部想問題、幹事情的立場必將出現偏差,導致空談淘汰實幹、關係淘汰能力等逆淘汰現象,甚至一些好幹部也難免被汙染。結果,必然是組織渙散、人心離散。
當團結變成「結團」,一些幹部就成了整天忙著尋找「鄉緣」「學緣」「業緣」的「團員」。或是官官相護,熱衷拉關係、架天線、搞勾兌;或是私相授受,把分管領域當成私人領地,把下屬當成家臣;或是以同鄉會、同學會為名義,暗中相互提攜、互通款曲……派系意識流風所及,一些幹部只知有門戶、不知有組織,只知有私利、不知有公義。幹部選拔,不問能力水平,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決策論證,不憑實情民意,只看上邊喜好。以利益輸送為紐帶,以人身依附為特徵,將正常交往庸俗化、圈子化、派系化,對政治生態的危害之大,對政治規矩的破壞之深,對同志關係的異化之大,莫此為甚。
誠然,領導幹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需要正常的人際交往。但越是身處複雜的社會環境,面臨種種考驗和誘惑,越需要多一些自省,守住黨的規矩的底線。俗話說得好,針眼大的窟窿,能透過鬥大的風。人際交往和生活情趣皆非小事。有時候,看起來是在講感情,實際上卻在徇私情,看起來是在交流體會,小處太「隨便」,往往就是身陷「小圈子」,甚至墜入腐敗深淵的開始。
江蘇省建設廳原廳長徐其耀曾在家書中如此教育兒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網中,成為這個網的一部分。」甚至要求兒子「要多學習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個把兄弟什麼的,這都不過分」。結果還沒等兒子「實踐」,自己已經東窗事發。大量教訓警示我們,黨的幹部只有一個組織,不是任何人的家臣,也不是哪一派的門客。攀龍附鳳、拉拉扯扯的後果,最終逃不脫拔出蘿蔔帶出泥、樹倒猢猻散的命運。當前,從嚴治黨、反腐倡廉不斷走向深入,圈子文化滋生的環境正在逐步改變。依附心理帶來的是包袱,捷徑思維通向的是邪路,嚴守紀律、常講規矩,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才是為人從政的康莊大道。
唐朝晚期,面對「牛李黨爭」的亂局,唐文宗發出「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無奈慨嘆,留下了「朋黨興,政事亂」的歷史警思。今天,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遠大目標,越是在激流漩渦中劈波斬浪,在風險挑戰中迎難而上,就越是需要一支團結一致、奮發有為的黨員、幹部隊伍。黨員只有一個上級,那就是組織,幹部只有一個靠山,那就是人民。守定這條規矩,抱定這個信念,我們才能積聚起磅礴之力,去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
【第二篇】紀律是紅線,規矩明底線。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8600多萬黨員的黨,做到每一名黨員、幹部都守紀律、講規矩,極為重要。在營造政治新生態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為的就是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保持一致而不另搞一套、維護團結而不拉幫結派、遵循程序而不我行我素、服從組織而不討價還價、管好親朋嚴防擅權幹政,只有這樣,才能落實遵守黨的規矩的「五個必須」,讓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在廣大黨員、幹部心中牢牢紮根。——編者
「要加強紀律建設,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講規矩是對黨員、幹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幹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在前不久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言之諄諄、語重心長,再一次令全黨感受到規矩的沉甸甸分量。
《淮南子》有言,「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
不可為圓」。近年來,無論是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還是湖南衡陽賄選、廣東樂昌「紅包腐敗」等基層窩案,無不折射出亂了綱紀、壞了規矩的巨大危害。為什麼腐敗問題觸目驚心?為什麼一些地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風氣盛行?為什麼有些人大搞團團夥夥、幫幫派派,熱衷於利益交換?紀律不彰、規矩不行,無疑是重要根由。
「世間事,作於細,成於嚴」,嚴守規矩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基因。在艱苦卓絕、危機四伏的革命戰爭年代,一次不起眼的逾矩、不經意的越界,可能就關係到自己和組織的生死存亡。有人說,現在我們條件好了,時代環境今非昔比,如果太強調規矩,未免有些僵化、不近人情;何況,黨員幹部也是人,只要不是原則問題,某一時某一地稍微突破一下,無關大局、不傷大雅,「問題不大」。類似這種心理,值得引起重視。
人不以規矩則廢,黨不以規矩則亂。十八大以來,從履新之始的八項規定到整飭風紀的道道禁令,從全面依法治國到完善黨內法規體系,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立規矩、講規矩作為重要抓手,不斷宣示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這次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什麼是紀律和規矩。無論是明文規定的黨章、黨紀、國家法律,還是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都是每一個黨員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矩,沒有人有資格搞特殊、當例外。衡量一個幹部合不合格,懂規矩、守規矩更是一條重要標準。
應該看到,即便在正風肅紀、嚴懲貪腐的高壓態勢之下,依然有人頂風違紀、鋌而走險,把規矩當做兒戲。中央強調守紀律講規矩,可謂切中時弊、抓住了根本,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就在你我身邊,有的領導幹部依然視規矩為「稻草人」,肆無忌憚胡作非為;有的人對人對己手握兩把標尺,把規矩當作「橡皮泥」;還有人陽奉陰違,守著規矩不幹事,拋開規矩就亂來……凡此種種,不僅挑戰著規矩的權威性,更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形成破窗效應,危害甚深。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回看一個個涉案貪官的錐心懺悔,哪一個不是從不守規矩的一小步,逐漸滑向貪腐深淵的?打贏這場攻堅戰、持久戰,不僅要繼續在治標上久久為功,更須從問題根源入手,在治本上不斷加碼。而立規矩講規矩,正是治本之策。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剛性執紀,加大對違反黨的規矩和紀律行為的懲戒力度,將規矩的緊箍扎得更緊,使紀律「高壓線」真正通上「高壓電」,就能把權力真正關進位度的籠子裡。
毛曾提議立下不做壽、不送禮等「六不」規矩;朱德教育黨員幹部時也一再強調,黨內不能有特殊的共產黨員,「這是規矩」。守紀律、講規矩,是我們黨一貫的優良傳統。蘇共在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政權、200萬黨員時打敗法西斯、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政權,教訓固然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在於,組織紀律渙散,黨內規矩形同虛設、喪失約束力。如果把全面從嚴治黨比作一座房子,規矩就是龍骨框架。「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現實的警思。
「規矩」二字筆畫不多,即便置身提筆忘字的網絡時代,一般人也能輕鬆寫就。但對每一個黨員幹部而言,能否自覺遵奉黨內規矩為人生戒律,努力把規矩真正寫在心裡,又豈可說是一件易事。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當此之時,全體黨員唯有以規矩意識砥礪自身、以改革精神乘勢而上,方能激發正能量、凝聚億萬人,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途中,擔當起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