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法制教育主題班會
2025-01-01 21:27:09
開展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基本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守法觀念。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小學法制教育主題班會,歡迎閱讀。
小學法制教育主題班會(一)
教育目標:
1.對全體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2.預防青少年犯罪,
3.讓學生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
方式和方法:學生主持,加以學生表演等形式
一、身邊的法律(班長主持開場)
1.案例一:
1999年3月27日晚,在襄樊市的漢江沙灘上,一個由幾名未成年人臨時湊成的綁架團夥綁架了某中專生小剛,正當他們打電話向被綁架人母親索要6萬元贖金時,被樊城公安分局米公派出所刑警一舉抓獲。據查,他們曾多次敲詐小剛,金額達1000多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方某(17歲)竟天真地問刑警:「把錢還給他(受害人),我可以走了嗎?」
2.學生談感想、講身邊的事情
3.請學生指出所知的違法行為
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許多的時候是由於我們的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的,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就非常的必要。
4.國家的有關的規定
我國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稱為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成為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年齡段稱為減輕刑事責任時期。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年齡段稱為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同時刑法還明文規定,因不滿十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
1.案例二、三、四
案例二:
小偉是一位初中生,平時就喜歡開玩笑,搞惡作劇。今年年初的一天,他看到路邊的廣告語「當你有困難或麻煩時,請你撥打110」,靈機一動,謊稱自己因鑰匙丟失,無法進家門。趕來的警察識破了他的謊言,嚴厲地批評了他,並責令其父母嚴加管教小偉。一向嬌慣孩子的父母並沒有很好地批評和教育小偉。而小偉卻在感到有趣、刺激之餘產生了畸形的報復心理。從此,他經常撥打「110」,進行幹擾或謊報假警,一個月竟多達三十多次。終於在一次利用磁卡電話進行假報警製造惡作劇時被警察當場抓獲。小偉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
案例三:
閔某,15歲,是河南省歲三縣某中學負責紀律的副班長,1999年10月15日,因午睡時潘某說話,閔上去用小棍敲打潘某不小心打在同桌沈某的頭上。沈某挨打後就罵閔某,兩人並發生撕打,被同學拉開。10月18日中午12點多鐘,閔某約沈某在後山談發生爭執的事,沈對閔的「權威」仍不服氣,閔某認為沈沒有把他這個副班長放在眼裡,一拳將沈打倒在水溝裡,並用削筆的小刀在沈某頸部劃了兩刀,當沈某求饒時,閔某又抓起一把土塞進沈某嘴裡,然後解下皮帶將沈某勒死。閔某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最近,閔某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案例四:
武漢市某中學林某在校園裡,不慎將姑母從國外帶回來送給他的派克鋼筆弄丟了。該校鍾某剛好路過,他拾起鋼筆回班上課。林某的同學張某、宋某正好目睹鍾某所為。林某得知鋼筆被鍾某拾到便找他索要,鍾某先是佯裝不知,後見有人作證,便搪塞說放在筆盒裡不知被誰拿走了。學校多次做工作,鍾某依然不肯歸還。林某便向法院起訴,經法院調查,依據《民法通則》判決鍾某限期歸還,否則賠償林某經濟損失200元。
2.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徵兆
1)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無緣無故的下滑,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考試時進行抄襲,對考試結果不以為然,留級也無所謂;
2)對事物的興趣開始變化,勞動懶散,上課思想不集中,而對武打、言情和低級庸俗甚至黃色的錄像、書刊和光碟甚感興趣;
3)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厭惡學校生活,這種孩子如果與校外的不法分子或無業人員有了聯繫,就會越來越不願意回家;
4)心理方面有變化,如精神恍惚,情緒波動,舉止反常,心神不定,東張西望;
5)對教師和家長的關心幫助表示反感,甚至懷有敵意,惡語頂撞,有時給教育者出難題,看笑話;
6)對遵守紀律、要求進步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和打擊,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跡或不法行為的人,把反社會的人格或行為當作是「勇敢」的表現;
7)原本養成的生活規律出現變化,如從早起變成睡懶覺,從注意衛生變為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甚至骯髒,或一反常態地特別喜歡梳妝打扮;
8)道德品質起了變化,如從誠實變成愛撒謊,愛說空話、大話、假話,從謙虛變成傲慢,從斯文變成野蠻,喜歡逞能,從文明禮貌變成口吐穢言、動作粗野,或在家長、老師面前循規蹈矩,而背後卻胡作非為;
9)結交不三不四的人,或與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結交,或拉幫結夥聚在一起甩撲克打麻將,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場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亂;
10)過分追求物質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抽菸喝酒等。
3、做個知法、懂法、守法的青少年
1.預防犯罪的一些措施
2.學一點法律知識
3.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4.不結交不良的朋友
5.不看黃色書籍
6、作業
你從今天的班會中得到了什麼啟示,以此為題寫一篇周記。
小學法制教育主題班會(二)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基本法律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守法觀念。
2、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了解並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3、通過案例分析與學生的討論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社會在不斷進步,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斷增加。因此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那麼怎樣才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學生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依法自律,正確對待父母和學校的教育,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十分必要。
二、你對國家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知道多少?
1、說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規的名稱。(生根據課前掌握資料自由發言)
2、師總結並出示課件。
(1)、國家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6、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3請你舉例說說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學生自由發言)
4、教師小結。
二案例分析
(一)1、案例評析一
案例評析一
張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過在溜冰場溜冰認識,結為兄弟。後結識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暗示"下五人開始盜竊,後發展為搶劫。五人同吃同住,有錢同花,作案時一起出動,所得贓款平均分配。案發時,五人正策劃購買槍枝,並準備為五人組合起個幫號,而每次作案起主要作用的張某已經事實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先後作案十幾起,案值2萬餘元。
3、合作探究
案例中的五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在哪些方面應引起我們的警示?
4、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5、教師總結(須引起重視的環節)
(1)家庭教育
(2)結交不良青年
(3)租房脫離家庭監管
(4)貪圖享樂
(5)拉幫結派
(6)走上犯罪道路
(二)1、出示課件(案例評析二)
張某(12歲)、展某(13歲)、李某(11歲)搶劫案,三人摹仿電影中的黑社會人物,購買砍刀、膠帶等作案工具,身穿黑色風衣,頭帶禮帽、墨鏡,各持砍刀,強行闖入被害人的廢品收購點,持刀搶劫現金後,將被害人捆綁並用膠帶封嘴後逃走。
2、問:三人的犯罪成因?
3、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4、出示課件(評一評)
三人家庭條件並不貧困,三人之所以去搶劫,除了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響外,放任自流的家庭環境也養成了三個人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這些孩子的意識中,自己想要的就必須得到,自己的要求必須得到滿足,聽任自己的欲望的支配對他們已習以為常,至於其行為後果如何,社會輿論如何評論,則統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上述的三人搶劫團夥也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要麼屬於父母離異,在家受氣,要麼因為和父母不和,離家出走,相似的經歷也讓他們一拍即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1、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徑?(學生討論)
2、在我們身邊是不是有相關的案例?我們如何應對?(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3、出示課件(看一看1)
師:當發現未成年人打架鬥毆
4、出示課件(看一看2)
發現他人對己或別人實施不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可以通過學校或家長向公安機關報告。
5出示課件(看一看3)
四、開放性評估題
製作「青少年救護、自護卡」
內容:匪警、火警電話,維權熱線、當地派出所、衛生院、消防隊、學校、班主任等救助方式與電話號碼。
五、小結並布置課後思考題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你還有哪些經驗和同學們分享?
六、小貼士
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
1、敏銳地識別,清醒地判斷
2、理智地自製,靈活地自衛
3、依法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