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作文:盧溝橋上的遐想
2024-12-20 04:58:09
篇一
很多人都說,過去的就讓他如雲煙般消散吧,別計較了。但在我的心裡卻常常縈繞著這樣一句話: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是的,在現今社會,許多孩子都不能了解為什麼大人們談論起七七事變就面色難看,提起日本的時候要以「鬼子」、「小日本」來稱呼。甚至有不少孩子覺得日本的動畫片真好看,日本人肯定沒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兇殘……
然而,縱然七十多年的光陰逝去,但盧溝橋依舊毅力,外國記者在當年拍的照片還在,那些親歷過七七事變和八年抗戰的老兵們也並未盡皆離世。我們可以從無聲的歲月痕跡中看出滿城的鮮血,我們可以從黑白的照片裡看到被折磨、肆意玩弄的痛苦和屈辱。誰說這些能夠輕易忘記?誰說這些犧牲不重要?!每一個都重要!
當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當局極為輕視我國的抵抗力。陸相杉山元狂妄宣稱:「中國事變一個月就解決了。」參謀本部的一個成員更是揚言,只要滿載兵員的列車一過山海關,中國就會投降。是啊,誰能想到呢?當時,日本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是中國的44倍;鋼鐵產量580萬噸,是中國的145倍……
然而,盧溝橋上奮起抗擊的槍聲,卻警醒了千百萬中國人,四萬萬同胞紛紛放下手中的鋤頭、工具、鋼筆,前僕後繼,共赴國難。再強大的侵略力量也不能阻擋已經覺醒了的中國人民的抗爭,在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廣闊戰場上,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美夢,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這勝利是鮮血鑄就,是痛苦經營,是堅韌鞏固。
這勝利是那麼動聽,這勝利卻又是那麼令人痛哭失聲……
中國古語云:知恥近乎勇。對日本而言,這應該意味著敢於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歷史錯誤,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贏得亞洲各國的信任,成為國際社會中體面的一員。
以史為鑑——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民族的繁榮未來不能只看到史書上光鮮的一面,還必須從那些屈辱與苦痛中尋找繼續前進的動力和源泉,找準自己的位置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國人!
篇二:
我站在這座歷史的古橋上尋覓著,尋覓著一種我自己也說不清的東西。放眼望去,遠遠的雨中似乎有一團跳動的紅光,若隱若現。
那是什麼?莫不是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燃起的沖天大火?那是一個悽慘的年代,無需我再潑墨敘說那奇恥大辱,它已經沉痛地烙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再也無法抹去。一座曾可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的皇家園林,在兩夥強盜的洗劫和焚燒下,只剩下一段斷壁殘垣和我們這個民族的無心思索……
那是什麼?莫不是日本侵略者貪婪的布滿血絲的眼睛?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在一步步把魔爪伸向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從沿海到內陸,從局部到全面,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虎視眈眈。曾經使整個世界矚目的中華民族、中華大地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炮彈在東方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滴血的兩個大字--屈辱。
那紅光越來越清晰。莫不是南京大屠殺中的片片血光?1937年12月13日,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日子:30萬,中國人民用鮮血寫成的數字。日寇的南京大屠殺,這是空前的殘暴的記錄,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野蠻、最可恥的一頁。在日軍侵華的災難歲月裡的一筆筆血債、一樁樁罪行,後世子孫將永遠牢記。
那紅光越來越亮了。莫不是八路軍帽子上的紅五星?在黑夜裡有紅五星引路就不會迷失方向;在困難中,有紅五星鼓勵就不會失去壯志。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就像紅五星一樣挺身而出。她集中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英雄兒女,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領導全國人民前僕後繼,英勇鬥爭,終天取得了勝利,人民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
那紅光越來越近,那是董存瑞炸碉堡時炸藥包上的那根燃著火花的導火索,是天空中永不會消失的紅電波,還是天安門廣場上飄揚的五星紅旗?
那紅光終於近了,那是一位頭扎紅蝴蝶結的紅領巾。看看這位可愛的小姑娘,再看看四周,古老的北京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
我們不會忘記歷史,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更應該展望未來,因為在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下,祖國將更富強。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是的,雄健的精神,不管是在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都要的!因為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克服艱難的國運,才能開創美好的未來。我們的父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為了建立新中國,進行卓絕的鬥爭,許多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如果說艱難的國運培養了國民的雄健精神,那麼要克服艱難險阻不全靠雄健的精神嗎?今天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呼喚雄健的國民,即便是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們,在他們身上也能看見雄健的精神在閃光。
未來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這群時代的弄潮兒,民族精神----雄健的精神,將在我們手中發揚光大。
遠處,盧溝新橋正與這座古橋遙遙相望。
篇三:
在北京市西南的豐臺區永定河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橋梁——盧溝橋。
盧溝橋也叫蘆溝橋,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它的作用就在於當洪水來臨時,可以抵抗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的石獅。望柱上雕有數不勝數的石獅子。這些獅子有的仰望天空;有的抬頭挺胸;有的母子相擁;有的面對著面,好像在交談……所以民間才有歇後語:「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一說。
盧溝橋始建於金朝,後在明清兩朝曾幾次修繕,清康熙年間由於永定河洪水無法使用,康熙命人重修,盧溝橋得以恢復其容姿,而在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而盧溝曉月也成為了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對於中國人民的特殊意義也是最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生於20XX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者從20XX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而盧溝橋事變就成為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起點。
20XX年7月7日夜,日軍在距北平《現在稱北京》十餘公裡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謊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宛平縣守軍的拒絕後,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的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自奔赴前線指揮作戰,戰況慘烈…… 「七七事變」是著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僕後繼,英勇抗爭,經過八年抗戰,犧牲三千多萬中華兒女,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現在的盧溝橋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歷經腥風血雨的戰爭之後,終於安詳的跨在永定河之上,訴說著當年的槍林彈雨,傾聽著永定河的流水,仰望著一片和平的天空…